◎虛吾
在聖經所記載的諸多事件中,創世記裡的大洪水受到廣泛的重視,不時有人提出正反面的論述、真偽的辯論,尋找方舟遺跡的研究、探險也不曾歇止。此外,有人根據近東神話的相似性,如美索不達米亞的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推測創世記文本的來源。在藝術領域,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以創世記為主題的穹頂畫,其中關於洪水的描繪雖不如《創造亞當》(The Creation of Adam)著名與經典,但也是以此事件為題材的作品。
不過可能受限於創作者的經驗或創作條件,大洪水災難的毀滅性,在近代作品中,才見到以更為廣闊的畫面感帶給觀賞者更直接、具象的衝擊。1840年的英國藝壇,有兩位畫家先後展出他們以大洪水為主題的作品,均對浩劫有極強烈的視覺呈現。一位是英國畫家約翰‧馬丁(John Martin,1789~1854年),他以三幅畫呈現洪災;另一位是曾睽違英倫11年的愛爾蘭畫家弗朗西斯‧丹比(Francis Danby,1793~1861年),他從巴黎返國後所創作的《大洪水》(The Deluge),寬四公尺半、高近三公尺的巨幅畫作堪為其生平作品之最,雖然當時大眾的反應不如預期,卻受到不少藝文媒體關注與報導。
滅頂災難
這幅現在收藏於英國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的《大洪水》極富戲劇性,充分呈現丹比的想像力、構圖才華及營造情境的功力。據丹比的陳述,《大洪水》的場景參考法國布列塔尼海岸,手法也受當時法國學院藝術影響,尤其得自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年)作品的啟發。事實上,丹比曾在1837年到羅浮宮複製了普桑《四季》(The Four Seasons)系列中以洪水為主題的《冬天》(Winter)。
自然,《大洪水》並不是《冬天》的臨摹重現,實際上兩幅作品的表現差異相當大,僅止於主題相同。丹比的作品中,一塊突出於洶湧水勢的黝黑巨石很快攫取觀賞者的目光,無數衣衫不整的人朝巨石頂端攀爬,為要逃避四十日怒雨帶來的滅頂洪禍,混濁的水面上有人隨波漂浮,有人懸掛木枝。死亡陰影籠罩著他們,隨著水勢上漲,等候收割他們的性命,人們的慌亂、掙扎令觀賞者看得怵目驚心,彷彿可以聽到他們驚皇失措的嚎叫聲。
我們不難注意到,畫作右下角的萬獸之王也驚懼地抱著樹載浮載沉,說明全地活物同受此劫。而牠近旁的天使抱著頭,似是哀悼眼前失去氣息的巨漢。這巨漢可能是丹比依據部分偤太人的詮釋,認為創世記6章4節所說的「神的兒子」是天使,而天使與人的女子所生的兒子為巨人。
相對於前景的暗潮洶湧,遠景看起來卻透露一絲光明,形成鮮明的對照。左方的太陽幾乎隱沒於密雲洪濤中,只剩一抹血紅,烏雲背後隱隱可見電光閃爍,奇異的景象詭譎無比,讓人不安。中央有一束白光灑落,增添場景的壯闊,這是畫家對天上窗戶(創世記7章11節)的理解。光芒所至之處,水面平靜無波,隱約有一個方型影子安穩地漂在水面上,看似要進入光明之中。丹比藉此說明挪亞所造的方舟,在這場滅絕的劫難中保全他們一家八口。
審判全地
從畫面整體配置看來,丹比特別著墨遭到毀滅的人們,幽暗沉重的用色,讓人感到壓迫。可能有人要質疑,這豈是慈愛的上帝所為?這些男男女女、飛鳥走獸,豈不都是上帝所造,祂何忍施行滅命之災?
我們不能忽略聖經所記載的前因後果。自創世記3章開始,我們看到一條人類全然敗壞的脈絡,以拒絕上帝為起點,衍生凶殺手足的悲劇,激化為人類普遍的狂傲自大,最後上帝觀看全地時,那照著祂形像所造的人,已然面目全非,「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創世記6章5~6節)上帝會不會後悔?是複雜而富爭議的議題,但可以確定的是,聖經的用字遣詞極其生動地表明上帝的憂傷與沉痛。
事實上,在上帝顯明祂的公義以先,在降下洪水之前,祂滿有憐憫、寬容地等候。彼得解釋為何應許看起來延遲時即說:「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後書3章9節)主沒有在人犯罪當下馬上施行審判,在亞當犯罪之後,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在教會興衰之時,我們深深體會上帝的長久忍耐,本來應該榮耀上帝的受造者,如今卻敗壞、罪惡、汙穢,無時無刻羞辱、得罪祂。
百年傳道
在洪水事件中,我們不只看到上帝的恆忍,也看到上帝的恩典與差遣。一如此後上帝對祂的子民所行的,「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因為愛惜自己的民和祂的居所,從早起來差遣使者去警戒他們。」(歷代志下36章15節)在這個世代,祂也以挪亞的例子啟明信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因為挪亞當時因著信,便起了敬畏之心,照著上帝的話預備方舟(希伯來書11章7節)。
聖經告訴我們,挪亞在那段時間並非只造方舟、聚集活物,他還有傳義道之工(彼得後書2章5節)。聖經沒有告訴我們,挪亞從蒙召到洪水發生具體經過多少時間,但我們不難想像挪亞造方舟時艱難的處境,因為沒有任何證據可支撐他的言論,沒有歷史經驗可辯護他的作為,能夠說明他行徑的只有上帝的話!我們可以想像,挪亞在當時人眼中何等怪異,風和日麗下帶著全家造一艘大木船,然後空口無憑說會有洪水氾濫全地,毀滅天下(創世記6章17節)?好心一點的人或許會勸他別犯糊塗,但別忘了那個邪惡的世代裡好心人不多,更常見的應該是人們報以訕笑謾罵,譏刺道:「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彼得後書3章4節)
然而,凡上帝吩咐的,挪亞都照樣行了。即使從人的視角,有很多不可置信之處,挪亞因著對上帝的忠誠與敬畏一往無前。
挪亞的行為提醒我們,立基於信仰的行為不一定是人們認同的善行義舉。挪亞的事奉也直指我們今日的誤解,即總是期望接受福音者眾,甚而憑人數判斷事工的成敗,為了讓人容易接受,竟改變、調整福音的內容。但我們宣講福音時,與其在乎多少人接受,正確傳講上帝的道更為重要(哥林多後書4章2節)。若從接受人數來看,挪亞的績效堪稱可憐,那麼長時間的傳道,最後卻僅僅八人得救(彼得前書3章20節)。對比約拿就更寒傖,畢竟約拿可是隨講一日,合城就悔改了。若從果效的角度看,真叫挪亞情何以堪?然而感謝主,聖經不是以績效論功過,而是以他的信仰、承受的義、忠心、敬畏,作為他一生在主面前的評斷。
憐憫拯救
不過,就救贖歷史而言,洪水事件的核心,挪亞並非主角。我們不當因洪水驚人而喪膽,也不當因挪亞的敬虔而忽略重點。
真正的主角,是即將施行審判卻仍然憐憫的上帝;真正的主角,是呼喚人們悔改且成就拯救之法的救主;真正的主角,是大水氾濫之際仍保守屬祂的人不遭滅絕的造物主。方舟預表基督的拯救,人因信在方舟中蒙保守,今時我們在基督裡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