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神學院愛與實踐

&nbsp你可能是預備成為傳道人的神學生,也可能是對神學有興趣的信徒;你可能是要在教會音樂上裝備自己的藝術家,也可能是對關懷弱勢充滿熱情的社工學生;在3月第3週南神主日,我們走入南神團契,看他們如何在團契生活中回應上帝呼召,傳承實況化的先知性神學理念。

團契生活◎王貞文(台南神學院老師)

獻身者的祝福與試煉

&nbsp

道明會前總會長賴茂德(Timothy Radcliff O.P.)在討論修會生活的當代使命時,敏銳點出現代人對於「團契生活」既愛又恨的矛盾心情。當他詢問弟兄們,他們獻身的生活中最大的祝福是什麼?許多人的回答是:「團契。」但是當他問他們,獻身之路最大的試煉是什麼?也有同樣多的人回答:「團契。」

對於歸入一個修會的人來說,一個緊密的共同生活團體,是培育他的生命、扶持他力量之源,但同時,共同的生活裡也充滿挑戰、失望、與傷害。在人心越來越孤寂的時代,共同生活的操練是一個艱難的考驗,但也同時是一個很大的祝福。

台南神學院是獻身者的共同體,是一個堅持迎向團契生活的種種挑戰,也滿滿地有團契生活的祝福的團體。走進綠樹成蔭的校園,你可以成為南神團契的一分子,開始操練過共同生活,品嚐生活裡激盪出的靈性。

走進南神團契,你可能是一位預備成為傳道人的神學生,也可能是一位只對研讀神學有興趣的信徒;你可能是一位要在教會音樂上進一步裝備自己的藝術家,也可能是一位對社區工作、對弱勢關懷充滿熱情的社工學生;你也可能是兼課的老師、帶領小團體的牧長、專職的教授、忙碌的職員、為校園的維持盡心盡力的工友、奔忙著寄信、整理花園、聯絡事務的義工,各樣的職分、各樣的關懷,交織成一個獻身者的共同體,一起照著一定的生活韻律,呼吸著聖靈的氣息,彼此磨練愛心與耐性,也一起在苦難中相扶持。

共同的禮拜餵養著這個團契。南神的一天,是由清晨共同的早禱開始,而在傍晚課程結束時,以共同的晚禱結束。對整夜掛在網際網路上的年輕人來說,勉強自己起來加入早晨的祈禱,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別人的提醒與規勸。但你也會看到,不少通學生天未亮就趕著火車,以嚴格的自律與渴慕的心,加入早晨的共同時光。

許多人是在離開這個團契,孤單地投入宣教的事工時,才領會這看似平凡的靈修時光的意義,他們就會懷念起樸素雅靜的教堂裡,那彼此扶持著的歌聲,那共融的安靜,還有那成為一個共同體的感覺。有時,在正式的早禱開始之前,天色才微亮,鳥兒才剛開始啼明,靜謐的教堂裡,就有喜愛安靜的人在默想,而小祈禱室中有熱切的歌聲與激情的禱告。在這個團契裡,有著各種不同的靈性追求方式,彼此競爭著。而不同的靈程、不同的靈性經驗與理性思維的互相激盪,有時也不客氣地互相批判,讓我們體會到這是一個在地上的團契,裡面有一切人性的軟弱、不足、饑渴、脆弱。也更讓我們謙卑地去學習,在這個時代成為獻身者團契的意義。

「牧笛會」是學生自治的組織,一個學習議會中溝通、提出異象、嘗試與創新的場域,也是團契生活非常重要的一環。在議會的「束縛」中,我們學習真正的「自由」;在不同意見的論辯中,我們在對真理的堅持與對人的體諒之間,尋找平衡點。

所以,在南神,神學的學習不單是課堂的事,而是全方位的,全人的。一個神學人在此,是在以基督為中心的基礎上,學習與人同工,學習成為團契。這個團契並不受校園圍牆的侷限,也不只是在神學的學習階段而已。這是一個擴及整個教會,甚至台灣社會的團契。

921山崩地裂所留下的創痛中,有這個團契懇切的服務;莫拉克風災後深深泥濘中,南神的師生通過身心的勞動、長期的專業照護與關懷,來與受苦的人成為團契。哪裡有人在為台灣的尊嚴奮鬥,那裡就有南神人的身影,從白色恐怖時期到解嚴,南神團契與台灣土地生命相連。因為有這些故事,這些淬煉,南神的神學決非是孤單的菁英在優渥的環境中做出來的。

歡迎走進南神團契!在此歷經掙扎、論辯、傷痛、認同等等過程,終於成為生命共同體的經驗,會幫助在此駐足過的人,繼續以基督的愛,過這團契生活,來服事這個世代。

南神神學◎曾昌發(台南神學院教務長)

在實況中回應上帝

&nbsp

1976年台南神學院慶祝創校百週年時,蘭大弼醫生在感恩禮拜中說:「巴克禮是像保羅一樣有智慧的建築師,保羅在哥林多建立了教會,而巴克禮安置了地基:耶穌基督。&amphellip&amphellip100年後的今天,這根基仍然屹立。」

確實,耶穌基督是神學院的根基,也是神學的根基。在這根基上,1949年,黃彰輝牧師於228大屠殺後的艱鉅情境中將台灣人民的歷史經驗、苦難、及斯土斯民的哀嚎帶進神學的掙扎與奮鬥,神學在這情境中,以積極、負責任,和創造性的行動來回應,實況化神學由此產生。

在台灣的實況中從事神學,其過程不單要先將西方教會及其神學「去實況化」;接著還要在自己的處境中將信仰和神學「再實況化」;並且還要批判性的審視實況,走向前瞻性的「不斷實況化」。這是一個動態的、未來取向神學方法,超越靜態、過去取向的「本色化」,這不單是最切合台灣、亞洲及第3世界的神學,也是今日世界神學潮流的走向,更是台南神學院的神學傳統。

實況化神學因為不斷地與台灣的文化、宗教、政經、社會情境對話,在這當中,神學找到自己的身分認同和家鄉,有能力脫去歐美的框架,向台灣的人民說話。這樣的神學才能讓上帝的「道」在人民的苦難中成為肉身,帶來革新的力量。就像宋泉盛牧師所說:「上帝的話若離開了實況,是抽象的觀念,對實況一點也起不了作用。生命的實況若沒有從上帝來的信息,就缺乏革新的力量。上帝的話與生命的實況是互動的,2者都變動不停,沒有1個是靜止的。」上帝的話和生命實況是動態的,這種持續不斷的互動關係,使得神學能向自己同胞說話,能參與人民追求釋放的奮鬥。在奮鬥中,「出頭天」的盼望就像黎明的曙光漸漸展現,突破黑暗,迎向光明。

135年前,一位回應上帝呼召的英國青年──巴克禮牧師,他來到台灣,創辦了台南神學院,以60年的光陰服事台灣人民,並埋骨斯土,立下穩固根基;黃彰輝牧師不但回應上帝的聲音,他還傾聽時代的聲音,土地、人民的聲音,提出實況化的神學。因著時代的不幸,他埋骨異鄉,但不變的是他對故鄉永久的愛。2個時代,2個人,都埋骨異鄉,卻述說同1個故事。

這是神學的故事,是傾聽上帝呼召的人,在實況中忠誠回應上帝的故事。神學的「薪傳」,都是「薪盡火傳」的故事,巴克禮燒盡了,黃彰輝燒盡了,卻把神學的「火」傳下來,生命的典範傳下來。現今是我們以生命共同再傳「火種」的時候。

先知角色◎羅光喜(台南神學院神學研究所與神學系主任)
關懷土地◎余心政(道碩學生)

傳承信仰走在時代之前&nbsp

&nbsp

南神神學立基加爾文傳統,開創了以台灣為主體的神學。

1.英國福音神學:聖經、科學、敬虔、獻身、大使命、教會中心主義

南神的創校者巴克禮牧師與當時宣教師熟知聖經、嚴謹敬虔、重視科學、獻身宣教。當時台灣社會貧窮、衛生不佳、教育低落、沉迷鴉片,又因受大清帝國殖民統治,島內各族或莊社間內鬥嚴重,他們決定由衛生切入,藉醫療傳道展開宣教。巴牧師來台後,開展宣教的第2面向就是教育。在1876年設立台南大學(即台南神學院),後來還設書房辦教會報來邁入社會教育,最後以翻譯聖經成本地語言為其最重要事工。當時的神學,在政治上採取與大清或後來日本帝國和諧相處,但在文化上除了語言外,採優位來面對本土文化,甚至屢發衝突。

2.實況化到解放神學:道成肉身、社會公義、台灣主體、上帝中心主義

受一連串外來政權統治之影響與宣教師的離去,南神神學逐漸轉向以台灣為主體。第1位台灣人院長黃彰輝以「道成肉身」基督論為基礎,提倡實況化神學。強調跟隨耶穌入世委身、付出自己,以服事上帝邁向拯救滿全。

按此,宋泉盛開啟故事神學、亞洲神學;王憲治參酌鄉土文學與解放神學,建立台灣鄉土神學;鄭兒玉結合出頭天俗語及歷史神學邁向台灣建國;駱維道發展本土神學聖詩;陳宗仁帶入世社會服務;謝秀雄的先知拯救與盼望;郭榮敏的出埃及建國與先知社會公義;陳南州倡認同斯土斯民的倫理;黃伯和有出頭天神學與自決神學。現在南神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人權宣言與過去傳承,倡導婦女神學、弱勢關懷、重視本土語言文化、後殖民主義的台灣建國神學與生態公義倫理。

南神神學偏重道成肉身、公義、與台灣主體的上帝旨意,實起因於教會犯錯而生的宗教改革傳統,歐洲殖民主義宣教缺點的反省,以及當前台灣外受中國併吞威脅與內有弱勢苦難之故。

3.繼續傳承信仰與分享時代先知性信息

作為教派神學院,南神必須繼續為教會訓練神僕,同時扮演先知角色。按加爾文的領受,在教會有牧師、傳道師、長老、執事負責傳道、聖典、監督、與社會服務的祭司與牧者職,而教師則專職於信仰追求與教導,應分享時代先知性信息。以上帝為中心做這樣的安排,使神學對教會除有護教或建議教會使命事工之外,有時也會對教會某些事會具批判性。教會支助神學研究不應使它喪失先知性,古代以色列壓制先知信息的結果是滅亡。我們祈求上帝使南神神學繼續發揚聖經、科學、敬虔、獻身與大使命外,也服事祂社會公義、反抗強權、基督福音救台灣以及重建受造整體健康的救恩。

為此,南神自黃彰輝院長以來孕育無數學生,成為「倍加運動」及其後宣教主力。有許多神僕如高俊明牧師服事神甚至不怕被抓被關,讓台灣在恢復民主與主權的歷史中刻下了不可抹滅的上帝救恩。近10多年來,南神在921大地震到88水災均積極參與。聖詩本土化成果也展現在新聖詩中。目前的「新眼光讀經運動」、「舉目向山祈禱運動」、「客家宣教」與「新倍加宣教運動」均可看到南神師生校友參與,積極配合總會事工來服事神。

&nbsp

用生命跟隨耶穌

&nbsp

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受了12年「國民教育」的我,原以為踏入台南神學院就是像以前「背著書包上學去」一樣,不過是人生中「受教育」的一站,卻沒想到,這竟是一趟顛覆我生命與信仰價值的旅程。

在南神的課堂、禮拜與生活中,老師們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學習思考、挖掘這個信仰與人、與社會、與土地的關係,當我開始懵懵懂懂的思考著我、信仰、土地、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之後,才意識到,原來台灣的歷史根本不是以前歷史課中背誦的夏、商、周&amphellip&amphellip,台灣人也不全是所謂的炎黃子孫。因為有這樣的覺醒,於是這塊土地開始跟我對話,邀請我進入她的回憶、催促我關心她的現在,更讓我深覺必須對我們的未來負起責任。

當我跟著老師、同學在校園內看紀錄片、討論社會議題與信仰實踐,到校園外上街頭、面對著鎮「暴」警察、坐在野草莓的帳篷內、走入國光石化預定地。看著周圍和我一起邁開步伐、一起席地而坐的人,她/他們絕大多數與我們有著不同的信仰,絕大多數素未謀面,但是面對這塊土地時,卻為何做出同樣的選擇?

還記得路加福音10章,耶穌講完好心撒馬利亞人的故事後所問的問題嗎?對照29節律法師所問的:「誰是我的鄰人呢?」耶穌的問題則是誰願意成為他人的鄰舍。精通所有宗教禮儀的律法師、祭司、利未人,沒人比他們更盡心的「行」愛上帝的部分,但律法師想釐清鄰舍是誰的問題,卻顯示出他「行」律法最根本的出發點是為了確保自己的信仰利益(得永生)。但耶穌36節的問法,則將行律法的層次,放在對弱勢者的憐憫與對所處環境的關懷上,祭司和利未人看見所處環境中,有需要自己關心與付出的地方卻選擇漠視,只有撒馬利亞人看見他就動了慈心,這種對上帝慈悲的仿效,自然而然讓撒馬利亞人行出了上帝訂定律法的精神。

路加福音中的耶穌,不但要人效法上帝的慈悲,祂的生命更透露出一種不為自己謀利益的信仰精神。在台灣,我看到這種精神正存在那些為了苗栗大埔農民生計而奮戰、為了溼地內許多生命的存活而奔走、為了台灣能真正落實民主自由而犧牲奉獻的人身上。

這種精神是耶穌用生命實行的精神,也是我從踏入南神之後,意識到自己必須跟隨的精神。

災區服事◎克麗絲丁(文碩社工系學生)

真心付出體會神恩

&nbsp

凡事皆有定期,2008年我經歷到如使徒行傳中外邦人哥尼流得方言的恩賜,即於禁食禱告後受洗,復又領受神的呼召報考台南神學院,不料放榜隔日發生嚴重車禍,頸椎脊髓神經受傷於醫院躺臥近20天。儘管如此,我卻依然無法消滅自己放下一切、義無反顧地順服呼召的心,我企盼進入此學術風氣自由的百年神學院,接受向下扎根的裝備!因為正如同校園裡古老的百年禮拜堂中刻印的校訓「非爾選我、乃我選爾&amphellip&amphellip。」

神學院生活開啟了我人生中截然不同的新面向,神打開了一扇通往天堂的門,使我終日浸淫於天父的繽紛花園裡,聆聽神的話語,在這鬧中取靜的新天地校園裡,更和許多天使般的姊妹弟兄互相幫補效益,學習如何看別人比自己強、學習在愛裡說誠實話、學習順服謙卑的心態。而在每日晨禱時,感覺到身處寧靜安謐的氛圍中被大自然默默滋養著,我的思想和心靈在眾多牧者老師悉心看顧下逐漸成熟茁壯!

2009年我受派參與莫拉克風災心靈重建關顧服事,於災後10月初至仁美營區安置中心與4位同學服事主日學,雖然單單只有1個小朋友,但我們只有一共同信念和盼望:「絕不放棄!」其間遭遇許多突發狀況令人感到挫折無奈,加上軟弱肉體的意志力考驗,再再挑戰著自己是否有順服的心和互相效力的精神。然在不斷禱告中緊緊依靠神,讓我真正體會到順境中與逆境中的生命功課,以及面對生活時的合神心意正確態度!

災區兄姊們回歸村落後,我們每週末開著借來的、沒有冷氣與後座的柴油麵包車,一路與顛簸崎嶇的河底臨時便道奮鬥6、7個小時前往部落,總會迫切禱告求神保守看顧。尤其經過已知摔落3台自客貨車的之字型險坡時,透過禱告多次化險為夷,大大感謝主!

2010年3月,部落陸續來了49位小朋友參與主日學,遠遠超過我們所求所想!這一切的辛苦即轉換為喜樂的動力!8點開始的主日學往往才7點過幾分就看到小蘿蔔頭們在教會門外探頭探腦張望,其中甚至包括那被酒鬼爸爸禁止上教會又被同學排斥的言行暴力粗魯無禮小孩!在耶穌的愛中學習接納包容後,他慢慢轉變,重新建立起自我價值的自重、自愛、責任和榮譽感!至今心中仍深深烙印著離別時,那追逐著麵包車後滾滾泥沙中拼命揮動小手呼喊的身影。

神說:「不要阻止小孩到我這裡來!」「你們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當所有的理論化為親身實踐行動和真心的付出後,我真實經歷神的滿滿恩典與奇妙作為。願將這一切榮耀歸與神!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