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由文化部指導、屏東縣政府主辦、牡丹鄉公所協辦和青鳥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執行的「半島一瞬:聽見牡丹的聲音」展覽結束在台北展期、回到屏東,於6月24日下午在屏東演藝廳開幕。策展人、衍象設計實驗室創辦人闞凱宇在導覽時指出,「半島一瞬」指1874年發生的石門之役是台灣歷史洪流中的一小段,卻影響台灣島嶼和原住民族往後的命運;而「聽見牡丹的聲音」是反省過去以主流史觀認識牡丹社事件,本次展覽透過人物訪談與文史踏查等方式,更多呈現在地視角。
延伸閱讀:
24日的展覽開幕記者會開場由「蒂摩爾古薪舞集」帶來現代舞,導覽開場則請長輩們組成的古謠隊獻唱排灣古調〈Palikuz〉(回顧),透過不同世代、形式的藝術展現對這段歷史的認知。屏東縣縣長潘孟安在致詞時指出,屏東位在台灣南端,卻是台灣接觸國際的開端,包含1867年的羅妹號事件、1871年的琉球漂民事件(八瑤灣事件)和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
他強調歷史不能只停留在片段的文獻紀錄,更需要去調查、研究,有助於現代人去識別、保存、維護歷史場域和遺跡。例如當年海生館開發,險些誤損日軍登陸紀念碑,後重新整理並加上註解;石門古戰場紀念石碑清除國民政府的「澄清海宇還我河山」,改回日治時期的「西鄉都督紀念碑遺跡」,更貼近歷史事實。潘孟安也特別感謝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支持,也謝謝青鳥文化團隊長駐牡丹鄉3年執行計畫。
牡丹鄉鄉長潘壯志則表示,琉球漂民事件和牡丹社事件對當地住民的生活、文化造成極大衝擊;他感謝文化部、屏東縣政府等單位支持與協助「牡丹社事件再造歷史場域計畫」,現在牧丹鄉已建置故事館,也完成和平步道和紀念雕像揭牌,希望未來繼續努力,讓更多民眾能夠認識這段歷史。
展覽入口即為大幅地圖,標記出瑯嶠下十八社位置和相關事件發生點;接著有耆老口述歷史搭配兒少繪畫解說,周圍是藝術家李俐亞設計的野牡丹花裝置藝術。接下來以燈管文字呈現排灣古調〈Palikuz〉歌詞;歌詞展板對面是環形展場,沙土地面和18面展旗,觀者彷彿身歷過去時空,透過文字和圖像說明認識牡丹社事件始末;展場中間設置雷射燈引導閱讀視線。
開放展區在地面投影牡丹社事件重要場景的今昔影像,鼓勵觀者實地走訪歷史場域,另陳列出大量牡丹社事件相關出版品,包含書籍、雜誌和漫畫,大人小孩都能在此找到適合自己的歷史讀物;影像區則播放人物訪談影片,觀者能夠坐下來聆聽在地居民的心聲與觀點。
展覽即日起展出至8月9日;另配合展覽有規劃多場講座,首先登場的是6月25日、26日下午,分別邀請作家巴代談「牡丹社事件的地緣政治與小說」,墾丁國家公園解說員林瓊瑤談「重返牡丹社事件歷史場域」;原定25日舉辦的排灣中會石門教會長老古英勇的「事件過後的餘波盪漾-牡丹社事件始末以及對部落的影響」延期辦理;7月3日歷史研究者高加馨主講「原民觀點下的牡丹社事件」,7月9日歷史學者戴寶村分享「牡丹社事件之歷史與詮釋」。更多資訊可關注「青鳥 Bleu&Book」臉書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跳脫舊有史觀 重思台灣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