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普及化的影響 
林東生、楊守義共談
◎採訪王乾任
攝影成全民運動 專業更需要被重視
Q:請問兩位對於這個時代攝影普及化的看法?
林東生(以下簡稱林):攝影普及之後,首先增加的是「生活影像」,今天打開網路可以找到大量的美食部落格,有許多美食照片可供欣賞,這是過去完全無法想像的。網路讓一般人也有機會發表作品,讓攝影成了全民運動;而且,數位化讓高級的攝影器材價格變得低廉。網路崛起則翻轉了過去只有專業攝影師才能發表作品的情況。在過去,出版攝影集是很困難的事情,只有少數的專業攝影師能夠幸運出版作品,但現在業餘人士透過網路也能輕鬆發表作品。
要說攝影普及化之後的影響,那就是無論什麼作品,總是會有人看,且與作品本身的好壞無關,只是看的人多或少而已。其次,能夠滿足人的發表慾,只要不在意發表平台的話。透過網路傳播的效益很大,有心創作的人不妨妥善利用。
楊守義(以下簡稱楊):正因為影像拍攝日益普及化與便利化,「影像做為一種專業」更應該被重視。用影像來紀錄自己的生命歷程,或生活經驗,其實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但是目前網路上充斥大量的影像,雖然有一些的確是很用心拍攝而成,且就素人來說,的確拍得很不錯、很有創意,但也有一些影片只是想搞Kuso,只強調嘩眾取寵的「有趣」與網路點閱率,卻毫無品質,這是我對當今充斥的網路影像比較保守的想法。
對於有志從事影像工作的素人而言,不能只滿足於一次性的好創作,必須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創作專業能力。好的作品重要的是「說故事的能力」,能夠說出好故事的作品才能夠吸引人,因此,靠Kuso絕對不是長久之計,扎實的影像專業訓練才是更上一層樓必須的基礎功夫。
提供舞台與資源 影像服事才有影響力
成立團契、讀書會 匯聚同好與異象
有志影像創作   累積文化涵養、大量閱讀很重要
Q:現今許多年輕人對影音相關科系產生極大的興趣,兩位的建議是?
林:光懂技術、光學會攝影技巧,不一定能夠進入這一行,所以未必要一窩蜂的去擠相關科系。因為攝影與電影涉及的是文化內涵與生命的東西,光有技巧卻不懂文化內涵的作品會顯得沒有深度。因此,喜歡攝影或拍片,並不一定要進入學院,當然,有學院訓練也是好的。不少大導演都不是科班訓練出身的,更重要的是讀書,多接觸文學、歷史等人文類的作品,多看攝影或電影作品,累積自己的文化涵養,如此,拍出來的作品才會有深度、讓人感動。
興趣和熱情是很重要的,對攝影與影像的興趣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要進入這一行,而非其所選擇的科系。學校能教的其實很有限,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接受生活的刺激後,能夠學到的東西反而更多。
楊:想從事影像創作不一定要進入學院就讀相關科系,學院訓練當然是最佳的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選擇,而且所學習的養成教育也不一定足夠。最好的方法是不斷地創作,不只影像創作,也包括文字創作以及閱讀。許多著名的導演都經歷過這些裝備,才能夠累積生命的厚度。我覺得閱讀是相當重要的,透過大量閱讀,從中找出創作的手法,思考影像的本質,無形中可以累積未來投入影像創作時所需的觀點和技巧。
傳遞一個微聲盼望
影像新人/陳國淳入圍第33屆金穗獎 
「傳遞最微小的聲音」是當時我創作紀錄片《班底》的初衷,記錄一個在地野台歌仔戲的表演與生活方式,反映現今坊間大多數野台歌仔戲的狀況。當傳統野台歌仔戲的演出機會逐漸消失,找工作面臨尷尬的困難,尋求政府補助也不是長久之計的狀況,在大環境的束縛下,他們還能期待什麼?他們的心聲究竟要唱給誰聽?&hellip&hellip所幸,這股心聲在今年第33屆獎勵優良影像創作金穗獎比賽中被聽見了!
得知作品入圍的消息,高興地從椅子上彈跳起來讚美主;不僅如此,先前在某次展覽中,《班底》無意間被某廠商看見,他們透過各種方式與我取得聯繫,表達願意免費替我們出版發行。感謝主,這是何等恩典!神聽見了我們的初衷,默默地為我們預備,讓微小的聲音得以傳播。
這樣的恩賜能發揮在神所交辦的事工上,豈不是更有影響力嗎?那一刻起,自己便確信要如此來服事祂。因此,在教會我也嘗試運用影像來服事神。例如,今年母親節感恩禮拜中,我們不僅以詼諧的戲劇述說以前與現在的母親在教養方式上的差異;也找來幾位長者訪談,用影像記錄她們如何養育小孩,而自己的母親如何教養她們,現在又是如何照顧自己的孫子。影片最後也加入會友親子之間表達愛的親吻照片作為結束,接著再搭配牧師的分享整體串聯,傳遞「時代在變,老母的愛永遠不變」的信息,令許多人感同身受,回想母親對自己的愛,同時也能領悟信息中的真理,明白神對我們的愛也是如此。
由於製作影片需要許多人投入分工,因此,藉由這過程,使我們更能體會「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的意思,明白萬事互相效力的重要;而團隊共同經歷製作時的辛苦與快樂,更是令人難以忘懷。若能在教會或社區中成立電影分享茶會,透過電影來分享信仰,或許也是個不錯的交流。
我期盼能以拍攝信仰見證的短片以及福音電影來做為未來努力的目標,並透過相關管道來傳遞這股微小的聲音,讓更多人聽見美妙的福音。因為除了影片本身的故事之外,一個畫面或一句對白,也可能會在觀賞者的心中留下一個故事;雖然神要在他們心中留下什麼故事,我們不得而知,但我深信必有神美好的旨意!(文&相片提供/陳國淳,台南中會後甲教會會友)
  記錄戲班生活、入圍金穗獎並獲出版的《班底》,
                                                                       是陳國淳於長榮大學媒體設計系畢業作品。
影像是一把兩刃的劍
影像新人/史耿晏入圍第1屆TKC影像獎
去年有幸入選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舉辦的第1屆TKC影像獎「當生命遇見日光」福音短片,感謝總會提供這樣的舞台,讓對媒體和影像有興趣或是長才的人能夠互相交流,藉此機會看看不同地方、不同素材、不同人,用不同的故事和表達方式來傳達信仰。例如,有些參賽者以有趣的剪接技法,表達充滿個人情感的見證,還有不同類型的影片,都是在講述著同一個基督的信仰,這是個很難能可貴的經驗。
我在大學時代讀的視覺傳達設計,除了平面和多媒體外,最喜歡的就是影片媒體,感謝主,當時的影像課程老師是個很虔誠的基督徒,從她身上我看到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可惜的是,退伍踏入職場後,選擇走當時比較不專精的平面設計,但隨著數位器材平民化、線上影片平台YouTube的普及,電腦低價位成為個人生活必需品,讓原本很講究專業的影像製作,變成一種平民運動。於是,我運用現有的硬體條件,試著將大學所學的影像製作放在神的事工上,一開始是為了青少年的營會做宣傳影片,我使用大學時和同學合作過的默片題材來當作素材,號召一群青少年,從劇本、演員、場地、服裝、幕後等,以一個月時間完成這部片子,在教會得到不錯的迴響後,於是就慢慢地將以前在學校所學使用在教會的服事上。
短短幾年內,影像創作以一種爆炸性的速度發展,雖然可能有種和我們的信仰格格不入的印象,但我認為,影像媒體是非常重要的工具,看到聞名全球的Hillsong和湖木教會,都是善用媒體工具將福音廣傳,或許對比現今社會的開放風氣,這樣的工具就像是一把兩刃的劍,如果使用恰當,便是傳福音最好的工具。
我也期許,能在教會事工上擅用影像,讓更多人認識福音、認識耶穌。(文/史耿晏,台南中會民族路教會會友)
文字影像化 讓福音大眾化
福音機構/公報社平面出版到影音製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