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原呈現文化 傳揚基督福音

&nbsp2月第3主日是原住民事工主日,讓我們從不同視角來探索,原住民同工如何結合文化特色與深刻的信仰內涵,從事多元而豐富的宣教事工。

【建置族群專屬網站】賴約翰(排灣族,比悠瑪教會長老,小米園網站工作室負責人)

喜於分享排灣族文化與基督信仰的我,10幾年前就曾在幾個平面媒體發表文章;1997年是我轉換發表平台的轉捩點。歷經窄頻只能圖文呈現的網頁,到現在的寬頻影音,設計網頁的技術一路跟著頻寬擴充而同步發展內容元素,私人書架上的電腦書籍也成了我網路經營的縮影。而本人從一開始的網站經營,發展至影音新聞與紀錄片,為的是多元呈現分享排灣文化與傳揚基督福音,也滿足網路瀏覽人群的需求。

◆架設個人網站 &nbsp分享文化信仰

與網路世界結緣至今一晃已13年,期間在學校、部落、教會與排灣中會,分享所學的技術和經驗。印象最深的是,13年前在比悠瑪教會及學校服務,就以dbase與lotus123處理教會經費與學校行政事務,經驗了電腦處理的便利與快速;而在網路方面,初架設網站時,遠在美國紐約求學的魯凱族人趙貴忠博士(台邦‧撒沙勒),即在當地瀏覽我的網站;還有2位台灣留學生從美國與德國透過我的網站獲得排灣族文化資料,應用於論文;並有都市家長看到網站來電洽詢,協助孩子從中獲得排灣族資料;也有記者瀏覽我的人物報導,因內容富信仰內涵而感到好奇,再尋訪當事人,從另一角度報導&amphellip&amphellip。凡此種種,為我帶來莫大鼓舞。

當初,架設網站做文化或信仰報導,動機純以分享為目的,結果不僅經驗科技網路數位為人服務的功能,人文涵化科技的價值,及網站多元技術的豐富,也意外在不同階段獲各種榮譽。這不僅是對我從事的網站經營之肯定,也讓我更進一步拓展多元形式的信仰呈現。

網路經營並非一蹴可得,而需許多學習和經驗累積。一路走來,自1997年起陸續參加遠端教師非同步教學網路應用培訓、網頁基礎程式設計等。學會網頁製作後,即建置本人以排灣文化與基督福音的第1個網站──「排灣族小米園」,並見識網路互動的魅力與資訊傳播的影響力,而讓我走上數位網路的不歸路。因曾自我要求每週最少一篇報導,並在晚上8點前上網,因此有記者朋友開玩笑說:「賴老師不要搶我們的飯碗啦!」

◆推展網路教育 &nbsp嘉惠偏鄉學校與族人

透過教會推展部落數位網路教育與建置部落網站,1999年在456個社區參賽中,獲全國社區網站特優第1名殊榮;透過網路舉辦部落文化活動,受大量媒體報導,吸引許多人參與;全國第1批原住民16站之部落圖書資訊站,也示範性地在我的部落平和村(比悠瑪)舉行開幕。自此,本人多次受邀演講分享經驗,或受媒體採訪,更有碩士生為了論文而前來討教。蒙上帝恩典,在網路快速崛起時代,能在不同職場分享推展網路經驗;每一回的受邀,不只是自我成長的好時機,也是見證基督信仰和原民文化的最佳機會。

2001年,個人網站「排灣族小米園」榮獲《天下》雜誌評選200教育好站,許多學校網站連結本站。這也使自己有機會在教育部的在職培訓所,為全台原住民教師作數位網路教育的經驗分享,增進原民教師在學校網路的應用教學,與在地文化的網站建置與傳承。之後,又與文藻學院合作推展偏遠學校一對一遠端視訊輔導教學,及辦理屏東縣推展偏遠地區縮減數位落差,成為學校在地鄉土文化網路教材,與認識部落的窗口。

在所經營的「排灣族小米園」網站,內容融合排灣族文化與基督信仰,有許多與網友的互動令人難忘,其中最讓我感心的莫過於以下這段話:

&nbsp「7年了,好漫長的時間。我回來了&amphellip&amphellip我找到了我熟悉的地方&amphellip&amphellip一個我好喜歡的家園&amphellip&amphellip感謝主!

也許大哥你可能忘了我&amphellip&amphellip。7年前我幾乎天天上小米園&amphellip&amphellip。因為身體與家庭出了些狀況,離開了小米園&amphellip&amphellip如今重新出發,試著找尋自己已遺忘7年的家園。因著一篇還流傳在網路上的留言文章〈山豬〉,我又找到回來的路&amphellip&amphellip心裡真的充滿感激、感動&amphellip&amphellip

在還沒進入網站裡瀏覽,第一時間我就先e個信給你。一種無法言喻的喜悅,好想分享給你&amphellip&amphellip。真的感謝你的用心經營!7年前的小米園,真的好像自己的家,一個可以讓我分享的家園。&amphellip&amphellip我找到我的家了!我會常回家的!&amphellip&amphellip感恩!」

&nbsp◆參與數位事奉 &nbsp為部落信仰發聲&nbsp

10年前,排灣中會成立大眾傳播事工部,當時受邀說明何為「網站」,並協助架設管理中會網站。中會網站並無經費預算,只靠總會提供的網站空間,網頁內容則憑本事建置。在歷任大傳部長支持下,資料更新與教會人才培訓未曾中斷過;從網站瀏覽人數,足可說明排灣中會網站的功效。

2011年,接受原住民新聞與紀錄片人才培訓,隨即展開紀錄片的拍攝,並將其結合於網路。所拍攝的紀錄片陸續受肯定,其中台東達仁鄉衛生所主任徐超彬醫師行醫愛心紀錄片,在6個分組中獲團體組第1名;而排灣中會莫拉克重建區青少年的紀錄片,則入圍第2屆雲豹新聞獎網路影音報導獎。12月,排中重建站舉辦2週年紀念音樂會中,播放本人受委託採訪拍攝的88水災重建區8間部落教會紀錄片,更讓大家認知各重建區災難歷程與透過信仰帶來的力量與感動。

因排中網站與重建站幹事們在88水災網站的密切合作,與後續辦理的關懷與培訓,均一一載於網站,而獲總會肯定和補助;同時也受研考會方案補助,於去年底完成「無障礙網站」建置。這不只是排中網路事工受肯定,也延伸擴展網站資料服務弱勢族群,具時代意義。但從中會宣教白皮書的整體面向而言,資訊e化與網路全面性發展,整合與深化仍待加強。

去年,筆者以53歲之齡退休,結束32年教職,專注網路為人生第二春,立案成立「小米園網站工作室」,從事網路數位總體經驗之轉化。最近,排灣族的鄉公所因認同本工作室理念而邀請前往簡介,開始建立合作關係,期待藉原住民行政機關網站服務,做更好的見證。

「人可能有許多計畫,但只有上主的旨意生效。」(詩篇19篇21節)逐夢踏實,美夢成真,是神一步一腳印同行的美好故事。以「拓展帳幕信仰和恩賜事奉」的核心價值為自己在網路職場的考量,期望在個人工作室的理想經營,建立教會網路數位事奉,並推動排灣族網路數位之文化公益,來為部落發聲留下美好的原味紀錄,同時分享上帝給的特別使命。 (文‧相片提供/賴約翰)

【發展人文觀光產業】李耀光(排灣族,德文教會牧師,部落發展推手)

&nbsp

獵人學校 &nbsp找回部落榮耀與信仰

88水災前,擔任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部落議會副議長、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德文教會牧師李耀光,看到了部落文化逐漸凋零、族人工作機會缺乏而紛紛下山,他邀集了族人共商,如何找回上帝送給族人的文化,藉現有的部落結構、環境、語言,提升部落族人的自信心,也以人文特殊產業使大眾了解原住民的特色。
因此在李耀光與族人、耆老的努力下,於德文部落入村的一片土地上,設置了獵人學校。校區設施除了有傳統烹調場所、木造青年會所、石板屋,還有露天廣場、設箭場、簡易自來用水等等,可供遊客住宿及露營。環繞著獵人學校的,則是山櫻花、桃花、楓樹、茄冬樹,以及從日治時代就植栽在德文的阿拉比卡咖啡樹;獵人學校後方,還有觀望山,天氣好時可遠眺高雄市區,景致優美。此外,社區發展協會也培訓族人成為導覽員,以獵人學校為中心,設計傳統文化體驗、認識生態環境等等。
事實上,整合溝通在社區事工中一向不容易,遑論是在一個排灣族與魯凱族共築的社區?李耀光表示,部落裡族人大部分都是基督徒,但是由4個巷弄組成的部落,分別代表不同族群,許多族群間的小矛盾,雖然能靠彼此共同的信仰調和,但要合力完成建造獵人學校的大事,仍需經過很長時間的磨合。中間更因為88水災的關係,使溝通更加不易。
李耀光回憶,88水災當時,鄰近的部落紛紛遷村,族人也興起遷村的念頭;但他判斷並無危險之後,便邀請族人留在原地、守護自己的家園。然而災後,媒體不斷報導遷村者的需求,甚至社會各界的資源直接進入其他已遷村的部落,忘卻了守候家園的德文部落,德文部落的族人們,面對受到毀壞的家園、嚴重損毀的聯外道路,以及苦等不到的資源,心中不禁對於「不遷村」的決定開始產生懷疑。
相對於摩西帶領百姓走出物資豐饒的埃及,李耀光邀請族人留下來守護災後柔腸寸斷的家園,他們都面臨了質疑,但感謝主,堅持走正確的道路,上帝就為他們安排足夠的幫助。李耀光表示,籌建獵人學校的過程中,族人的心漸漸被凝聚起來,加上落成後,有不少遊客來此遊覽、接受生態導覽,每每有人上山來,一整群的族人共同來服事、發揮傳統烹食的手藝、以獵人的經驗帶遊客認識山間動、植物,族人慢慢尋回對自己文化的信心,臉上也更有了光采。在困境中,族人們看到上帝對德文部落的保守看顧,慢慢回到教會來聚會;在服事遊客時,族人也很自然地主動帶領客人以族語作謝飯禱告。
現在德文部落的獵人學校,設計不同的套裝行程,每回接待客人後,李耀光就與導覽員們開會、一起研究如何精進服務,但最後都不忘擺上禱告,求上帝保守帶領。儘管部落的人文觀光產業正在起飛,信仰卻也不偏廢,部落裡的孩子都知道,作禮拜最重要,因為導覽員總會告訴社區裡蠢蠢欲動、想跟著夜遊的孩子:「你明天不是要上主日學嗎?去夜遊會爬不起來呢!」找回部落傳統文化的榮耀,又為族人帶來經濟上的收入,或許堅持信仰是重要的關鍵。 (採訪/張仁菁)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李耀光牧師努力發展德文部落人文觀光,並強化族人信仰。(攝影/莊勝凱)
&nbsp

【創作原住民文化藝術】賴安淋(泰雅爾族,山光教會牧師,藝術家)

異象‧藝象 &nbsp信仰更新文化&nbsp

&nbsp

對藝術家而言,動機與理念是影響藝術創作的重要因素。關於藝術創作,泰雅爾中會山光教會的賴安淋牧師(Anli Kenu)在向人自我介紹時,總是強調牧師、原住民、藝術家的身分次序;他的作品經常蘊含深厚的信仰與文化意涵,透過藝術創作表達自我與感動別人。從事創作時,他常從自身的母體文化和切身的生命角度開始,延展出能見證基督與關心原住民之目的。在這樣的藝術創作氛圍下,突顯出他所言的「信仰在文化扎根、文化藉信仰更新」理念。

◆《獵人樂章》呈現的意義

賴安淋牧師不僅從事藝術創作,其作品更多次公開展覽。去年「異象.藝象2011跨界藝術展覽」中,他的創作《獵人樂章》便吸引了各界的目光。該作品的圖案,述說一個原住民故事:「泰雅爾族的獵人在黎明破曉時,帶著獵槍、獵犬外出打獵;突見野獸遁逃,獵人隨著瀰漫在空氣中的獵狗叫聲,緊緊追著獵物;當他們追上野獸後,獵人們屏息擊殺使之一命嗚呼;族人升火為此唱歌跳舞、分享獵物,分享歲月安舒和滿足的情景。」透過這幅藝術創作的呈現,除了真實展露原住民的生活情景外,更傳遞了原住民把信仰落實於生活中的內涵。

《獵人樂章》所傳達的訊息是,原住民對生活的歡愉,與一種崇敬的態度。賴安淋表示,唱歌跳舞對原住民來說,本是一種充滿感恩的表現,唱歌跳舞可說是對神讚美的元素。他進一步解釋,《獵人樂章》所呈現出族人跳舞的動作,其實原本就是獵人打獵的動作,而舞蹈原初之意即與敬拜神有關;這樣的關聯點出原住民在狩獵或唱歌跳舞時,就是在表達愛護土地、敬愛神,以及對神的感恩與讚美之意。對原住民而言,祖先流傳下來的生活形態是,「生活與提供滋養生命的土地,呈現了一種完美的結合。」這樣的結合便是一種信仰的呈現。

對於《獵人樂章》的內涵,他指出有以下3種意義:1.原住民從生活中活出信仰;2.一切的祭典都是從感恩上帝為出發點,感恩的對象就是創造主;3.生活就是能敬畏神和愛土地。

◆文化與信仰的衝突與思考

「信仰與文化是不能分割的,」賴安淋強調,信仰若是脫離了文化,就會變成一種「純宗教」的現象;另一方面,文化若是脫離了信仰,就變成只是一門「專業科目」。他進一步指出,基督教的信仰是講神的國度,文化則偏重以人為本,衝突點於是產生。這兩者之間經常會出現的問題是,究竟「誰牽著誰走」?如何辨別兩者之間互相的影響,端看人如何在這其中作選擇。

關於信仰與文化的衝突,賴安淋認為,人的魂(行動的意志)就像捕手一樣,一方面接收了從心靈而來對的信仰價值觀;另一方面,也接收了身體接觸世界時產生的世界價值觀。回到信仰與文化究竟是「誰牽著誰走」的問題,這便跟人如何對這兩者作選擇有密切的關係。他又用另一個比喻,來假設神起初創造世界時的原型是A,而文化會因為世人的罪墮落成B、C、D、E&amphellip&amphellipZ,離A越遠代表罪惡越大。如此反映出人若離神越遠,則衝突會越大,人越自我,人定勝天、人文思想越重的現象;因而帶來對文化的解釋越分歧,藝術也可能淪為只剩「人的觀點」而已。

文化能反映真理,但文化也會墮落。例如,原住民的舞蹈變成為核銷預算款、為了觀光客而跳。「失去對神、對土地的愛,失去了文化中所要呈現的信仰真理意涵,文化便可能淪為邪靈的工具。」賴安淋強調,在功利想法的影響下,藝術還是要能以榮耀神為目的來創作才適當。否則,藝術創作將變成只是注重技巧和外在的表現,這是為「世界的需要」而作,而非源自上帝在人心靈上的啟發而創作。

◆呼召乃是要回歸神

賴安淋表示,神學的任務所要追求的真理,與藝術家所要追求的美都指向全能的神;因為神就是真理、也是美的本身;神本身是不會衝突的。「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amphellip&amphellip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揣摩可得,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他引用使徒行傳17章26~27節說,神對其所創造的萬物,心中最大的渴望,就是恢復起初所創造的原型,這是祂呼召及揀選基督徒,與主再來的原因。

他強調,世人追求的真理與美,唯一的道路,就是尋求上帝。這也是神對台灣、對列國、萬族及萬民一樣各有其獨特的呼召與命定,是要從個人走向神開始,乃至教會、部落、社會到國家整體,在揣摩中認識神。「墮落的文化救不了台灣,而是要尋求與歸回到那從一本造出萬物的神。」 (採訪/邱世榮)

《獵人樂章》(200&times612cm)傳達的訊息是,原住民對生活的歡愉,與一種崇敬的態度。(相片提供/賴安淋)

&nbsp

&nbsp

&nbsp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