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生活綠色空間 打造全齡農耕都市

(相片提供/都市農耕網)

【邱國榮整理報導】民間團體「都市農耕網」629日在台北市天母區舉辦「打造全齡農耕的都市,跨齡市民耕種者共同發聲」都市農耕政策倡議記者會。都農網指出,民間統計全國約有720個公共農園,類型涵蓋社區農園、集合式住宅農園、企業員工農園、果樹公園、市民農園,而在各縣市校園農耕數量大約有400處,代表著多年來都市農耕的紮實經驗,也意謂都市農耕空間為民眾生活帶來正面效益。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副理事長李玉華指出,聯盟致力於把自然元素帶回兒童遊戲空間,也認為都市農園能讓孩子在都市水泥叢林中體驗自然的美好,減緩「大自然缺失症」衝擊。「共耕時代」創辦人詹凱毓表示,都農不只是在種植,而是玩出無限創意,例如共耕時代利用社會住宅的種植空間,開發都農親子共學團與互助社群。

「台北市銀髮服務新創活力中心計畫」協同主持人黃芳惠說明,台北市自7年前實施田園城市政策後,城市種植蔚為風潮,尤其在長輩中十分流行;這些長輩創造的綠色空間已成為城市內街巷的風景,並幫助長輩重新獲得生活能量。在辦公室營運屋頂農園的博仲法律事務所創辦人文魯彬律師談到,都市農業不限於一般社區,也能惠及在職人士,營造更好的職場生活。台灣園藝輔助治癒協會秘書長張博然,則提到可以透過通用環境的營造與設計,來讓每位市民自在地接觸綠意。

(相片提供/都市農耕網)

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執行委員張明純強調都農空間有很大的潛力,例如可以藉著堆肥就近消化枯枝落葉,促進物質循環的城市機能。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校長張金玉長期參與「南方食農聯盟」政策倡議工作,提出縣市政府應積極釋出公有用地,並且建立與民間的合作網絡。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前秘書長陳彥良則指出,都市農耕讓人回到自然,過程中學習、成長,「擁有這些概念就會成為好的公民,將會影響整個城市的空間發展,培養永續人的素質。」

台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張聖琳教授表示,都市農耕是社會創新,而中原大學地景學系客座教授侯志仁點出,國際上不少城市發展都農,而台灣在這7年來亦走出自己的模式和路徑。都市農耕網發言人楊志彬總結表示,都市農耕不只是口號,是近年來城市裡共同、實在的生活經驗累積,堅持都農將可以改變台灣人跟城市、跟土地、跟文化的關係。

都農網是由都市農耕參與者、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市民、學者專家,於20145月共同開始推廣城市中的都市農耕;又針對年底各縣市首長候選人,將提出「都市農耕政策考題」,要求各候選人提出具體政策回應民眾的都市耕作需求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