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俠影像新書《蘭嶼記事》發表會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綜合報導】曾經擔任《自立早報》及《自立晚報》攝影記者的潘小俠攝影家,73日發表新書《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他用光陰捕捉蘭嶼真實動人的面貌,描繪島民與海洋文化交織於土地、人民、生活、祭儀,斧刻達悟族現代化過程中流動的人文圖像。

曾獲吳三連獎藝術獎攝影獎的劉振祥,曾與潘小俠一起同事在自立早報,他受邀出席致詞時指出,重讀潘小俠這批歷時42年迄今的影像故事,因為他個人特質所映照的畫面,每張畫面無不充滿粗礫般的顆粒感,透過觀景窗率直地取景,粗糙的沖洗手感,甚至還留著斑斑點點的手澤,每一張照片都把人對蘭嶼的記憶拉回現場,強烈的潘小俠風格,讓觀者感受得到島上的烈陽與海風的鹹味。

前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任委員孫大川教授,與潘小俠私交甚篤,只要聽到潘小俠告知他有攝影著作出版,都會以量購方式支持。孫大川受邀致詞表示,潘小俠在蘭嶼的紀實超過40年,其中拍攝反核廢料的攝影作品,激起了台灣對於環境的反省;另外,在台灣的戰爭記憶裡面,原住民總是被忽略的身影,然而潘小俠應用攝影,訪問了30多位年旬近百的「高砂義勇隊」的成員,讓台灣的戰爭記憶得以補上了這一塊不小的缺角。

(攝影/邱國榮)

孫大川指出,民主社會不是只有法政上的民主與自由,必須應該要有尊重不同的差異、生理、情感,讓多元發揮,感謝潘小俠對原住民族的許多細節做紀錄,而這些紀錄應該要變成為台灣永遠的財產。

出身蘭嶼的達悟族作家Syaman Rapongan(夏曼.藍波安)藉由視訊致詞表示,潘小俠40多年的影像紀錄達悟民族,看見傳統文化默默在現代化與觀光的漩渦裡,進入無聲的抗議,潘小俠默默而認真的記錄了那段的過程,流動在達悟老一輩人與大自然直接勞動的優雅臉譜,他花了40多年的光陰,抓住臉譜的真實、流動的圖像,也令人感傷現代化無孔不入的無情。

潘小俠指出,40多年來紀錄拍攝達悟族,從陌生、熟悉到被接受擁抱,這段漫長生命的過程轉化成作品,而強大的影像張力,跳脫平面與黑白的限制,呈現真實的臉譜、流動的圖像,是他個人攝影風格。

潘小俠這次新書發表會的現場,展出12幅台灣美術館收藏他拍攝蘭嶼風情的照片作品。潘小俠指出,每一個作品都是他進入暗房、親自手洗出來的相片,而台灣美術館現在收藏攝影家的作品當中會以手洗呈現的僅有兩人,他是其中一位。

潘小俠經常拍攝台灣社會底層生活的樣貌,30年前他去華西街拍攝茶室女子,這批作品至今未曾公開。他說,當時的PLAYBOY台灣版雜誌願意支付他數萬美元,希望能獲得刊登的授權,但他覺得不妥,而且也去問他稱呼老師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台獨左派人士楊碧川,楊碧川也說不行,於是他拒絕授權,因為他認為「小姐也要做人」,若授權刊登是攝影師很可恥的事。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