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許孟才(畫家,壽山中會鳳山西門教會會友)
一間房子孤寂地座落在雜草、枯木的庭院中
殘破屋瓦頂上豎立的十字架,告訴人們它是教堂
一座偏遠鄉村的小禮拜堂
它曾經
是孩童跟隨阿公、阿嬤去作禮拜的地方
是族人、親友在聖壇前受洗、堅信誓約的地方
是復活節 分發紅蛋的地方
是感恩節 獻上土產表達感恩的地方
是聖誕節 吟唱詩歌表演舞蹈、演話劇的地方
是男女青年誓約結連理的地方
是族人、好友、至親長輩告別,思想天國的地方
是分享無數歡笑、喜悅和見證的地方
是聆聽講道、研讀聖經的地方
是心情失落、艱難無助時,低頭禱告的地方
是舉頭仰望、懇求施恩的地方
是流淚撒種、淌血流汗耕耘的地方
是一次又一次 心靈創傷,跌倒後再站起來的地方
是無數回憶、懷念和感恩的地方
是&hellip&hellip
眼前
那斑駁牆面 曾掛著每週經句、講題、詩歌的黑板
那熟悉的門 油漆褪去 鏽蝕早已不能開啟
那聖殿的講台淒涼
那禮拜堂的大門已被遺忘
那是一扇被遺忘、冷清的門
自小住在鄉村禮拜堂附近,每天接觸教堂庭院花草、樹木,是童年和好友相聚的地方。
記得在初中那段日子,會主動打掃禮拜堂庭院落葉,然後才去上學。因此在成長過程中,對禮拜堂有一種特別的感覺。爾後無論是都市、鄉村或離島,只要有十字架的建築物,總會讓我投入較多的注意力。觀賞教堂建築無形中成為我的嗜好,無論是在國內或國外、出差或旅遊,教堂總是會成為我駐足流連的地方。
台灣宣教已快150年的日子,分布於南北各地的禮拜堂,由草寮、竹籬圍牆、土角厝,進步到木造、磚造水泥建築,由此見證了台灣傳教的事蹟。觀察台灣現代建造的教堂,可說是集各種形式於大成,有應用現代建材,採極簡設計或加入在地閩式風格、原住民特有文化等,不受任何威權規範的束縛,與自由思維主導下,自然發展成為今日台灣獨特的教堂建築模式。
不論外觀是屬希臘、羅馬、哥德或巴洛克風,在建築、藝術與神學層次都值得肯定與記載。那麼建築物本身,不論是華麗、樸素、宏偉或細緻,從信仰的角度來看,就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這些屬神的建築物,是否建立在上帝國的磐石上?
在紙醉金迷、功利掛帥的今日,貴冑鉅亨極盡奢華競蓋豪宅,都會精華區豪宅林立,在此金錢帝國表象之下,人們可能忘記在都市邊緣尚有許多升斗小民,僅能屈居數坪之所。而那座象徵心靈之所的禮拜堂,更是被遺忘在遙遠之處,淹沒在叢生的雜草之中。
在雜亂的思緒中,只希望頭腦能暫時關機一會兒,好留出時間做個白日夢,夢見──荒蕪崩塌禮拜堂能再次重建、破舊者得以修造,夢見──那扇被遺忘的門再度開啟,不再讓人唏噓感嘆。
夢醒時,願在地上如同在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