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恐怖背後的苦難敘事 再思「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

(相片提供/Pixabay)

◎瓜實顏

本次台南市美術館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在部分教會的反對聲浪中,意外獲得了龐大的觀展人潮。筆者自身雖然也是基督徒,但認為這樣的展覽並不會牴觸基督信仰,而是能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亞洲本土信仰(例如佛教),此外也有進一步展開宗教對話的可能性。筆者也認為,在展覽看似「恐怖」的表面背後,應有其他可以再思考的課題。

如同展覽介紹冊第13頁指出的,在佛教的信仰脈絡下,認為「亡者若出現在人間引起騷動,通常是死因有違常理或遭暴力致死……,在怨恨的驅使之下,亡魂為了討回公道或實現其未完成的人生,遊蕩在兩個世界之間,迴返糾纏生者。」如同展覽展示日本四谷怪談的「阿岩」(お岩),她在生前遭遇被先生拋棄的不公允對待,因此化身為幽魂想要討回公道,阿岩後來在日本不同的鬼怪故事文本媒材中有更多元的再現,其形象也從藝術的角度被加以妝點。在本次的展覽中,藝術家則提醒我們,阿岩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在父權社會下,受到壓迫而難以平反的孤絕處境。

同樣是女性幽魂,泰國的「娜娜」(Nang Nak)則是等不到先生歸來,在難產中死去,成為遊蕩的幽魂。筆者認為,在阿岩與娜娜的宗教藝術展示背後,其苦難敘事促使人想要更多理解亞洲女性在近代歷史中的經驗和遭遇。或許在展覽中呈現的阿岩與娜娜看起來都很可怕、嚇人,但其中卻有著我們需要去細察的悲苦故事,以及聆聽女性在受壓迫處境下發出的哀鳴。

筆者聯想到的是台灣曾經歷過的二二八、白色恐怖等創傷,如果在從亞洲本土信仰的視角來看,可能也還有好多飄蕩的幽魂至今仍不能瞑目,等待著我們給予他們公義的回應。因此筆者認為,本次南美館的宗教藝術展示,一方面讓我們更多理解亞洲本土宗教的思維,一方面也提醒我們可以更多關心亞洲過往歷史中的受壓迫者與不公義事件。而在基督教信仰中,我們可以如何化恐懼為力量,來替受壓迫者、死難者申冤?我想這是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可反思的。 (作者為基督徒)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