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不是解嚴就民主了——陳文成事件41週年之反思

(相片提供/Pixabay)

◎黃琬珺

今年7月3日是陳文成事件41週年,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董事長楊黃美幸於2日出席紀念晚會時表示,轉型正義最大的敵人是時間,台灣人不可對以前的事漠不關心,今日的自由,是許多前人受盡磨難、犧牲奉獻所換來的。是的,台灣民主化是由許多人犧牲奮鬥而來,不是蔣經國一個解嚴就能民主。

高齡92歲的政治受難者蔡焜霖對解嚴就能推動民主表示不認同,他認為解嚴尚未民主化,直到《刑法》第100條修正、《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除,台灣才真正開始民主化。至於很多人說「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蔡焜霖表示,台灣在幾十年前就經歷過白色恐怖和高壓統治,和現在的香港一樣,所以,根本沒有所謂的「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陳文成事件是台灣恐怖政治的案件之一。陳文成雖出身貧寒,但一路就讀建國中學、台灣大學數學系和數學研究所,對統計學的理論發展有卓越的成就;1978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並獲聘任教於卡內基美隆大學。在美國任教期間,他關心台灣政治,並在財力上支援台灣島內的《美麗島雜誌》。1981年5月20日,陳文成帶著妻兒回到台灣,當時國民黨政府早已緊盯著他。7月2日上午,三名警總人員持約談傳票帶走了陳文成。翌日清晨,陳文成已被發現橫屍台大校園。一位優秀學者的慘死,是台灣白色恐怖一個醒目的血腥記號。

2022年1月13日是蔣經國逝世34週年,蔡政府稱頌蔣經國對台灣的貢獻無庸置疑,但事實是如此嗎?蔣經國的解嚴有推動台灣民主化嗎?在陳文成事件案發隔年的1982年,卡內基美隆大學校長塞爾特(Richard Cyert)隨即寄信譴責時任總統蔣經國在案發一年後「毫無進展」,這等同於包庇凶手,令人聯想政府與凶手之關係。蔣經國任內發生許多政治迫害的事件,這不是一句解嚴就能代表他推動民主。民主,是需要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配合才能推動的。

《刑法》第100條與《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同為白色恐怖時期用來控制人民思想及言論的強大力量。李登輝於1990年就任總統之後,廢除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讓台灣不再處於內戰時期的緊急狀態。接著,他推動國民大會及立法院的全面改選,還推動台灣省長、台北市長及高雄市長民選、特赦政治犯,並為二二八事件道歉。此外,在國內刑事法權威教授林山田和中研院院士李鎮源、作家鍾肇政等人努力不懈地推動「廢除《刑法》100條」,1992年5月15日,立法院終於三讀通過,廢除該法。所以,廢除《刑法》第100條與《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才是台灣民主推動的開始,不是解嚴之後就開始民主。

最後,透過追思陳文成博士的紀念會,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歷史,同時也提醒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民主自由,如同加拉太書6章7節所言:「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因為民主不是一夕之間而來的,而是許多人長期犧牲奮鬥而來的。我們如果希望能有一套長久穩定的民主制度,就要用正義的態度來看待政治事件。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博士、台南神學院道碩生)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