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宿舍線上講座 如何設計公正的碳定價

(相片提供/能源宿舍線上講座截圖)

【林婉婷採訪報導】荒野保護協會能源宿舍」線上系列講座,在7月13日晚間邀請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仲恩主講「攸關你我他的碳定價」;劉仲恩首先解說碳定價、碳交易、碳稅、碳權、碳關稅等名詞,接著依序分享碳定價的國際趨勢、台灣政策、碳定價設計及公正問題。

延伸閱讀:能源宿舍線上講座 探討台灣淨零方向

劉仲恩點出,碳定價雖然不是所有氣候問題的萬靈丹,但確實是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一環;「碳定價」即排碳要付費,一方面是落實「汙染者付費」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促使產業減碳的誘因。

有聽眾好奇碳定價是否會抑制工業發展?但劉仲恩強調,這是企業本來就要付出的成本和責任,碳定價可能會抑制高碳產業發展,但也能提升低碳或綠色產業優勢;至於「產業出走」的言論還有待檢視,因為這些能源成本所佔比例並不多,且搬遷成本可能更高。

如何定價呢?需要有兩種政策工具:第一,碳稅/碳費;制定每單位碳排要收取的費用。第二,碳交易;例如政府先進行排放總量管制,並將配額分給各企業,如某企業實際排放沒有超過配額,可以將剩餘的配額販賣至碳市場,若某企業實際排放超過配額,則要向碳市場購買需要的配額,還要付給政府超額排放的罰金。

在國際案例方面,歐盟有自己的碳交易系統(EU ETS),從2005年就開始實施、發展至今運作成熟,是相當具有指標性的體系,更將在2023年起針對排碳量高的產品徵收「碳關稅」。而美國加州等部分地方政府、韓國、日本、紐西蘭皆有其碳交易系統,中國也在2021年成立;有些國家為碳稅和碳交易併行,例如荷蘭、法國等,也有些國家僅有其中一項,例如南非僅執行碳稅。碳交易的碳價是浮動的,但根據世界銀行《2022年度碳定價趨勢與現況報告》從2008年到2022年的統計,可見各大系統呈普遍上升趨勢,歐盟更在2022年突破每噸100美金。

(相片提供/《2022年度碳定價趨勢與現況報告》)

因著習慣犧牲環境發展經濟、企業反對等原因,過去台灣碳定價討論及發展較國際趨勢遲緩不少;事實上,台灣在2006年、2009年有《能源稅條例》草案討論,在2015年《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也曾探討是否要加入碳交易制度,可惜這些契機最終未能促成相關制度誕生。

劉仲恩指出,比起碳稅,碳交易是更複雜的制度,台灣要學習和實踐可能有些困難度,再加上台灣的排放大戶過於集中,施行效果可能沒有那麼顯著;他認為,若是碳稅(財政部負責)或碳費(環保署負責)因相對可行,尤其碳費制度有望在這次《溫管法》修法時納入其中。他也建議台灣可行短期碳費、長期碳稅,結合更廣泛的財稅改革。

劉仲恩也直言幾項碳定價常見批判和疑慮,包含汙染減量不均、企業將成本轉移給消費者、高碳產業受到衝擊等;但台灣人若不處理環境問題,一方面是對未來世代的不正義,另一方面也是沒有盡到世界公民的責任。

碳費收入要用在哪裡?常見有4項提案:1.貢獻全球綠色基金,支援發展中國家;2.發展低碳科技,成為減排催化劑;3.幫助低所得家戶,減緩成本轉移效果;4.發還排碳大戶,降低產業衝擊。他分析第2項和第3項是較好的做法,例如歐盟用以建立綠能基金、加州建設公共基礎運輸、加拿大卑詩省抵免個人所得稅等;這些方案設計有助於提升社會對碳費政策的支持。最後劉仲恩提醒,不論是碳稅/碳費還是碳交易,碳定價的重點還是在於「減碳」,專注台灣的淨零排放目標才是重點。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