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泰陽台中報導】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於7月23日下午邀請曾任促轉會代理主委的葉虹靈委員,以「轉型正義工程的下一步?從促轉會經驗談起」為題,分享促轉會工作的經驗,並與現場出席的聽眾一同討論應該如何前進,才能建立一個平等自由的台灣社會。
活動主持人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林芳如表示,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4年多來建立轉型正義資料庫、解密公開1萬多筆資料;平復近6000件的司法不公並撤銷有罪判決;公告保存多處不義遺址;清查統計了全台1000多處威權象徵等等。但針對轉型正義議題,未來倡議過程能不能吸收過去的經驗與教訓,建立更完善的未來?這場講座是葉虹靈卸下職務後首場的講座,林芳如期待透過講座讓能夠對促進轉型正義這一議題有更全面性的了解。
葉虹靈開場時表示,相較於德國的例子,轉型正義這議題在台灣的推動並不順利的原因,只要是有3項:第一是國民黨是第三波全球民主化後仍繼續執政的政黨;第二是民眾的記憶有限;第三則是台灣在白恐時期直到政黨輪替時都處是經濟發展與政治安定的狀態。因此,促轉會的成立也是因為2次政黨輪替,當民進黨掌握國會多數時才得以成立。
葉虹靈表示,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在今年5月底正式結束,4年多來,除了完備對受難者平反的法制、建立轉型正義資料庫以外。由於當初立法者在設定促轉會的功能時,僅認為是一個規劃單位,而非是一個執行單位,因此在後續的運作中就會產生了許多是要確實執行的事務,但有欠缺法律上明確執行的授權;此外,在調查階段又會發現出許多應該立即進行,但受限時間與經費,進能進行示範性的工作,例如對於受害者的政治暴力創傷療育等。葉虹靈強調,促轉會是要去規劃下一階段落實轉型正義的國家藍圖,但有些東西需要一邊做、一邊規劃,像是執行平復司法不法案件,很多老人等了一輩子,像這樣的工作就要搶時間趕快做。
葉虹靈在講座中也向與會聽眾提出對於轉型正義工作中,認為是應該優先要進行的工作;聽眾的回應主要集中於加害者身分的公布以及威權象徵的清除等。葉虹靈點出,在今年5月份的成果報告中,一般民眾親身感受最深的兩項議題是:下命令的人是誰?以及領津貼的線民是誰?這似乎也符合了當前民眾對促轉會的態度現況,反而在威權象徵移除上,並未有感同身受的迫切性。葉虹靈以統計資料來說明,威權象徵在台中市仍處於後段班,跟金門與澎湖縣等同,而中央單位中國防部與教育部則是執行成效最差的兩單位。
葉虹靈強調,促轉會的成果可分為3方面,首先是建置基本工程、發展論述及引入多元專業的民間參與;除引入多元化的民間參與外,轉型正義也以專案式的延伸領域,如舉辦活動等方式,讓人民理解白色恐怖歷史等議題;最後則是在變化快速的媒體環境下,促轉會將所得的成果和社會溝通,並將資訊普及化。
對於轉型正義下一步面臨的難題,葉虹靈指出,台灣社會將面對新檔案的開放,但是從監控檔案中可以看到被害者的姓名,但卻不見加害者的姓名,這是目前需要修法來處理的配套議題。葉虹靈強調,促轉會也曾訪談參與壓迫體制者,可惜高階官員大多凋零,只找到中後期參與者,但他們對於經手的個案大多避談,這也顯示後續對於轉型正義教育及加害者處法制完備重要性。
葉虹靈再次強調,促轉會本是就是一個以規劃性為主的機關,只有部分業務要去執行,未來轉型正義的工作將行政院以3層架構來接續,並透過修法賦予相關部會接手業務的法源和調查權。例如法務部負責平復國家不法及識別與處置加害者;內政部負責清除威權象徵、辦理被害者權利回復;文化部負責保存不義遺址、政治檔案研究;衛福部負責照顧療癒政治受難者及家屬之政治暴力創傷;教育部負責轉型正義教育;國發會負責促進轉型正義基金之收支、保管及運用、政黨政治檔案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