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我的孩子很會說話?

(相片提供/pch.vector - freepik)

◎張睿銓(實驗學校校長)

如果一個幼兒沒有兄姊或其他同齡同伴,他的語言模仿對象就是大人。通常大概在四歲左右,家長會開始注意到小孩會講出一些大人的用語。很多家長會覺得很有趣,甚至覺得自己的孩子好厲害!

我無意貶低小孩在語言發展時的各種進步,但因為學齡前孩子的認知很容易受大人態度的影響,我們對小孩的語言表現展現出什麼回應,必須很謹慎。例如,有些學齡前孩子犯錯後在「狡辯」時,很多父母、祖父母因為驚訝於孩子超齡的語言能力展現,而會向人描述這個孩子、甚至對著這個孩子說「很會說話」「小聰明」。這會產生一些問題。

學齡前孩子會模仿說話,但不是「學習語言」。「學習」是有意識、有目的的,理解因果的;而「模仿」是工具性的,是表面的,模仿者並不清楚他現在使用的語言的精準內涵,聽者可能要費力去理解他想表達的真正意思。學齡前孩子頂多是嘗試把真實世界和其象徵的聲音符號建立連結。有時候連結成功,但很多時候是連結錯誤,也就是誤解,但這是正常的。所以,幼兒常常並不確定自己到底在講什麼,更別提能理解「很會說話」「小聰明」這類詞語裡面帶有的負面評價。他聽到「很會」和「聰明」,以為你在稱讚他,他下次也要再這樣做。

若真的要用語言成熟度來看,前述的這種狡辯與智慧無關,也並非能言善道,更沒有超齡,反而十分適齡,因為它其實只是幼兒的一種用語言來自我防衛的生物性反射動作,跟你的膝跳反射一樣,沒有什麼太神奇的道理。

除了理解上述幼兒語言發展的內涵,我們也要留意是否無意間養成幼兒做錯事狡辯的習慣。新手父母或祖父母常常對於幼兒終於能講出完整的一句話而感到欣慰(孩子終於可以不用哭鬧來表達他的意思了!),甚至也常用小時候被罵、被強迫閉嘴的經驗來提醒自己不要這樣對孩子。只是,是非對錯的界線,也可能在這樣的心情中模糊了,幼兒犯錯找藉口或反咬對方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都是別人錯)也一次又一次被強化了。

總之,不要太輕易稱讚學齡前孩子說出的話。稱讚他做的事,用他的行動來確認他的語言理解程度。更重要的,以身作則。就像上帝看我們,不是看我們說了什麼話,而是我們做了什麼事。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