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馬偕《中西字典》再探

(相片提供/Pixabay)

◎盧啟明

(相片提供/盧啟明)

《中西字典》(Chinese-Romanized Dictionary of Formosan Vernacular)是馬偕學台語的筆記,亦是當時的語言田野調查紀錄。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張屏生、蕭藤村、呂茗芬等人認為,這是最早用台灣話為書名並用羅馬字註釋的閩南話字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早年收藏的版本來自宣教師劉忠堅父女(Duncan & Ruth MacLeod),印自1909年廈門倍文齋(中文封面宣統元年)。

2022年7月20日,高齡94歲的台灣神學院前院長謝頴男牧師偕同親人吳炳文先生來訪總會事務所,帶來令人驚喜的禮物:1893年馬偕《中西字典》的影本。原件他在2021年送給台神,這樣台神就有兩份原件,索書號PL1837.M3 1893,版本都是1893年上海美華書館(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中文封面光緒17年)。

(相片提供/盧啟明)

謝頴男牧師還寫了信,說明這本《中西字典》繞地球一圈,又回到原點的故事。1893年馬偕將這本書呈送加拿大長老教會總會議長,1920年再轉贈給下一任議長。1968年,宣教師晏寶理(Bernard L. M. Embree)受派來台神時又獲贈之,1977年院長任滿後再將這本交給繼任者謝頴男。這本的重要價值在於──上面有馬偕親筆簽名!

然而,《中西字典》至少有三方面值得繼續研究。其一,成書年代。中文封面寫「1874年英屬嘉拿大國偕叡理作」,但馬偕在序言寫:「我於1876年完成該作,自此我就沒修改或勘誤過內容了。」而簽名是1891年7月3日,出版於1893年。因此這1874年所指為何?筆者認為是馬偕「開始動筆」之年,因為序言第一句就提到,他在1874年收到上海美華書館的漢字字模(In 1874 I received Lis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Fonts of the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Shanghai.)。儘管如此,他才來兩年就能編字典然後兩年內付梓?也是值得商榷。

其二,版本校勘。1893年是上海美華書館「復版」,封面寫「大清光緒17年台北耶穌聖教會寄印」,光緒17就是1891年,所以可能還有1891年這個版本,若有,就和馬偕的序言吻合。
其三,比較研究。應深入比較前後各種字詞典,例如1837麥都思《福建方言字典》,1873杜嘉德《廈英大辭典》,1923巴克禮《廈英大辭典增補》,1894打馬字《廈門音个字典》,1913甘為霖的《廈門音新字典》等這幾本錯綜複雜的關係。

外國人編台語字典,本身就是令人驚異的事,本國人都還不一定有這能耐,現代人也許台語講得還沒有馬偕好。總之,在馬偕宣教150週年紀念的同時,盼望能夠深化基礎研究。讓這樣的「台灣心」能夠持續下去。 (作者為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主任)

(相片提供/盧啟明)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