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關心靈魂音樂會 月夜免驚平安來-2

台南市美術館舉辦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引發全國熱烈討論,YouTuber「視網膜」穿上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牧師朋友熱情出借的牧師服,與三尊殭屍同框留影,來到台灣藝術家顏忠賢作品《地獄變相》展區,更拿出兩本聖經,認為這樣法力比較高強。戲謔之餘,反映一般人對地獄、魔鬼的惶恐不安。

每到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台灣人便諸事不宜,桃園卻有一群弟兄姊妹,早在2011年的「鬼月」就開始舉辦音樂會,不是用來趕鬼,是盼望藉由音樂會的詩歌傳遞信息,宣告:「毋免驚,耶穌佇遮!」讓眾人領受耶穌的愛與平安。

採訪◎黃文杰

音樂撒種,福音收割

教會牧師/卓宗仁、林文安

平安七月節音樂會開創時,新竹中會八德教會牧師卓宗仁擔任桃園教會小會議長,掛名籌備主委,而後他在桃園教會牧會五年,因而多有參與。他說,音樂會有幾個意義,召集各教會詩班大合唱,促進教會彼此連結,而聆聽專業合唱團演出,也提升眾教會詩班水準。此外就是友誼佈道,弟兄姊妹邀請未信者參加音樂會,藉此接觸福音。

卓宗仁最感動的一幕,就是看到音樂會發起人卓顯榮送門票時,彷彿嫁女兒送喜帖,逐一送達、逐一確認,只希望每張門票都不會白白浪費。

卓宗仁說,基督徒在台灣是少數,因為舉辦音樂會,牧師才有機會上台,對著上千位聽眾宣講信息,「音樂撒種,福音收割。」從音樂會看到引人信主的異象,也看到教會獲得公部門支持,桃園市市長鄭文燦幾乎年年參加。

竹中楊梅教會牧師林文安則表示,2020年桃園市平安七月關懷協會遷到楊梅教會,他便開始帶領長執、同工、會友積極投入。經會員大會改選,牧師及多數長執也成為協會理監事,會員數大幅成長到百人,協會因而成為楊梅教會進入社區的管道及音樂事奉平台。

林文安提到,因為卓顯榮的洞見,加上卓宗仁多方協調,幫合唱團募款、找聽眾,眾優質合唱團才能夠站在舞台上,藉音樂分享上帝的愛。尤其在桃園展演中心這麼棒的場地,享受平價甚至免費的音樂饗宴,讓更多人願意進場來聽,「成為一領一傳福音的平台,真的很棒!」詩歌傳遞的福音信息,不僅讓人感受基督的愛,也撫平對「鬼月」的懼怕。

林文安坦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會友傳福音似乎不像其他教派熱誠,需要回到基本功,接受福音裝備課程,或者透過音樂會與更多人作朋友,不只是台下,台上尚未信主的演出者也可以耕耘,讓更多人看到基督徒的生命。「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林文安引述歌羅西書1章28節,期許音樂會承擔福音使命。

▲2020年新竹科學園區合唱團演出。(相片提供/洪慶道、卓顯榮)

 

唱新歌,是舊也是新

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教授/楊艾琳

「桃園市平安七月關懷協會」每年邀請不同團體演出,不乏專業人士投入,其中台中聖樂團指揮楊艾琳是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教授。

台中聖樂團創團超過半個世紀,最早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中中會聖樂部聖樂團,1971年起隸屬於台中市基督教青年會(YMCA),2000年8月立案為「台中聖樂團」,原由合唱音樂教育家李君重教授指揮,2001年他赴美之後,門生楊艾琳接任指揮,承續舉辦音樂會使命。

楊艾琳之所以有機會跟平安七月節音樂會發起人卓顯榮認識,是因為台中聖樂團到新竹中會桃園教會募款,意外得知桃園有一群愛主的弟兄姊妹輪流邀請不同合唱團,結合桃園在地教會聖歌隊,舉行榮神益人的公益活動。

楊艾琳提到,「平安七月節音樂會」雖然不是很正式的傳福音活動,但可以讓聽眾知道音樂能夠帶給人平安,是美好的事。好比教會做事工,邀當地學校參加,或是讓小孩在台上演出,邀阿公、阿嬤進教會觀賞,可以接觸未信主的朋友,播下福音種子,傳遞平安的訊息。

福音預工性質的音樂會應該怎麼呈現?楊艾琳說,好聽、福音信息不過於直接、讓聽眾對明年還有期待是選曲的目標,「樂曲要好聽,聽眾才能接受,幾年前蕭泰然的《浪子》結合戲劇演出,會比較活潑。」

台中聖樂團的招牌是韓德爾神劇《彌賽亞》、孟德爾頌神劇《以利亞》及聖桑的《聖誕神劇》,一年舉行兩次音樂會,年中音樂會為樂團募款,年底則是慈善活動。楊艾琳坦言,募款很辛苦,演出收入扣除費用後剩下的全捐給慈善團體,所以合唱團要使出雙倍力氣奮鬥。

為支持台灣青年作曲家,台中聖樂團也經常委託當代優秀青年作曲家創作聖樂。楊艾琳說,台中聖樂團的伴奏主修作曲,受邀請成為駐團作曲家,雖不是基督徒,如今也開始會引用聖經經節。今年年底的慈善音樂會也將委託青年作曲家創作聖樂,慢慢發展成「是舊也是新」系列,「因為聖經要我們唱新歌。」

▲桃園市平安七月關懷協會揭牌。(相片提供/洪慶道、卓顯榮)

通俗容易引起共鳴

桃園教會聖歌隊指揮、平鎮高中音樂老師/陳怡亨

「平安七月節音樂會」對教會聖歌隊而言,確實成為觀摩學習的機會。新竹中會桃園教會聖歌隊指揮陳怡亨表示,聖歌隊普遍成員年齡較長,有優點也有挑戰。優點是這群人心志穩定,願意把聲音獻給上帝,帶領會眾敬拜,做美好見證,而且經驗豐富。她憶起剛到桃園教會指導詩班時,很多上了年紀的阿嬤首調與固定調切換自如,讓音樂科班出身的她讚嘆不已!缺點是已經唱了一輩子詩班,視譜能力很強,不太容易接受專業要求,「這也是教會服事與坊間合唱團的差別。」

陳怡亨參與的幕聲合唱團,成員都主修聲樂,要求很嚴格,每首歌詞曲都要背。但是教會詩班或聖歌隊很難如此要求,尤其如果要求背譜,隊員會討價還價,說年紀大了背不起來,因為是教會事工,就容易允許通融。她感嘆說,其實坊間合唱團跟教會詩班練習時間差不多,但坊間合唱團老師會要求背譜,驗收不過就重來。而若問教會詩班週間有沒有花時間練唱?答案通常是沒有,甚至把譜放在教會,「回家睡覺就忘記,來教會從頭開始。」

「跟坊間合唱團相比,教會詩班服事少了一點熱情與認真。」陳怡亨遺憾地說,理論上,教會詩班要帶領會眾敬拜上帝,應該更認真,但因為沒辦法要求,每週練習可能流於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平安七月節音樂會這種需要登台表演的活動,就會讓大家皮繃緊一點。」

此外,教會詩班平均年紀大,會有「老聲」的問題,尤其與坊間合唱團相較,落差特別明顯。陳怡亨說,幸而每年演出音樂會時,坊間合唱團會加入大合唱,以專業歌聲掩蓋眾教會的聲音。

「坊間合唱團百花齊放,舉辦一場音樂會,可能就吸引喜歡音樂的人加入,相較之下,進入教會詩班的人比較少。」陳怡亨說,往年音樂會的曲目都通俗而能引起共鳴,不是走曲高和寡路線,目的就是希望聽眾感動,再嘗試加入福音歌曲。單純演唱福音詩歌的有天韻合唱團,但其實可以嘗試詩歌加上短講的福音性質音樂會,音樂可以只是其中一環。

此外,演唱年輕人喜歡的敬拜讚美歌曲,其實也是領人進教會的途徑。陳怡亨說,多元型態的音樂演出可以吸引年輕人參加教會詩班,讓「老聲」慢慢加入年輕的聲音。

「音樂會需要更多人代禱,在上帝帶領下看到異象。」陳怡亨表示,特別要看重音樂人才的培養,譬如兒童音樂營就是很不錯的嘗試,「音樂有太多東西可以做,不光是合唱團。」或許最早音樂會只是希望邀請眾教會站在台上合一讚美,目前也已經變成例行性事工,但還可以有很多新的挑戰。

▲2020年安慰之聲演出。(相片提供/洪慶道、卓顯榮)

延伸閱讀:【特別企畫】關心靈魂音樂會 月夜免驚平安來-1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