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的豎琴

&nbsp幾條弦,道盡興迭,撫遍神傷!人生風景,在十指間揉彈成四季樂章。令人結舌,無以名狀箇中滋味。卻又瞠目,渴望餘音繞樑。

大衛的豎琴,比他的牧羊杖,比他的刀劍槍矛,更靠近胸懷。彈奏她,不是拿著握著端著捧著,而是抱著,靠近心臟,毫無設防。她就像一株善於聆聽的解語花,能從心跳密碼中,將彈奏者心中潛藏的私密,回應成默契。使一蹙一顰,一搐一顫,都成了音符的表情。
知音,是她的名字!記錄了大衛與耶和華上帝拉扯分合的親密愛戀。田園詩、上行聖殿之詩、讚美詩、感恩歌、預言詩、智慧詩、登基頌、哀歌、慰歌、認罪之歌,信心之歌,從少年到老年,從單身到娶妻生子,從合神心意到藐視上帝命令──陷入外遇以致犯謀殺罪,從牧童到宮廷樂師、軍官,甚至以色列人的王。大衛的豎琴,仍以其單純的幾條弦,承載著越來越沉重的生命,須臾不離。
像大衛豎琴這樣的知音,也曾化身為一位有高貴情操的王子約拿單。明知父王掃羅因嫉妒而要追殺大衛,卻偷偷地,亦步亦趨地,保護著他,愛著他,像顧惜自己的生命。這位知音約拿單,讀出大衛對掃羅王的懼怕,但他更讀出了大衛嶔崎磊落的人格,與智勇雙全的才華。於是不惜擋在大衛與掃羅之間,在知交與父王的矛盾裡,同時扮演著忠臣、孝子,與盟友的角色,直到與父親同日死在敵軍非利士人手下方休。
在18世紀以《少年維特的煩惱》及《浮士德》著作而聲名大噪的德國文學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與德國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之間的友誼,也讓後世深深感動。兩人剛開始是同行相忌的,又加上歌德有名有權有勢,生活極盡榮華,更使小他10歲又生活困窘的席勒,感到莫名的格格不入。然而,經過兩人相遇相知之後,歌德卻努力以自己的地位和名聲來幫助席勒,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上的必需品,或創作活動。席勒則以其才氣,重新激發了常因疲於周旋於政商名要之間而倦於創作的歌德的熱情,使他完成了《浮士德》的第一部。
但死亡卻早20年造訪了53歲的席勒。歌德喟嘆道:「這位摯友的死,使我也失去一半的生命。」20年後,放置眾多遺骸的教堂地下室因整修而致白骨狼籍四散。沒想到已83歲的歌德,竟自告奮勇要去辨認席勒的遺骨。在還沒有什麼鑑定工具的時代裡,他竟很快地從一堆顱骨中,捧定了席勒的顱骨。憑著長時間的對視,與對知交的深刻回憶,他將席勒帶回家了──再一次!他說:「回家吧,偉大的朋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住。」
這是怎樣的知音啊!大衛王後來以哀歌悼唁了約拿單:「我兄約拿單哪,我為你悲傷!我甚喜悅你!你向我發的愛情奇妙非常,過於婦女的愛情。」而大衛,最後也成了上帝懷中合祂心意的「豎琴」!
&nbsp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