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是舊並且永新

(相片提供/Pixabay)

◎賴允亮

人們對於未知或新的事物,總帶有一絲恐懼。對於踏出舒適圈,也不總是能欣然接受。如同以色列人在上帝的帶領下,離開已被奴役好幾代的埃及,卻因為在曠野肉體的受苦,不只一次抱怨摩西、試探上帝,甚至發怨言說寧可死在埃及,懷念在埃及為奴的生活!

18世紀中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機器取代人力、獸力,以蒸氣機取代依靠風力水力產生的動能,因此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取代了個體化的手工製造,大大增加生產力以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也推動了人類現代化的進程。期間隨著生產機械化,許多工資減少或是失業的人,出現了反機器的思潮,並開始破壞機器。紡織工人盧德(Ned Ludd)帶頭破壞自動紡織機,之後也擴展到工廠設備、打穀機等其他機器設備,而成為反對工業化的盧德運動。

如今機器不單是充滿在我們周遭,網際網路、5G、人工智慧(AI)成長速度激增,已經融入我們的食衣住行甚至學習和醫療等領域。例如,智慧穿戴裝置讓醫療團隊能遠距掌握生理數據;Uber Eats沒有任何實際的店面或廚房,卻是最大的餐飲平台之一;疫情期間,師生對著電腦螢幕上課,在螢幕上的按讚和鼓掌圖示,取代了課堂上的舉手發言和掌聲。這是新一波的數位革命。

當我們看見人工智慧Alpha GO戰勝世界圍棋冠軍、Google實驗室開發出的AI能找出醫療影像中不尋常之處、史丹福大學開發出能預測病人死亡時間的AI系統有九成準確率,台灣也在2019年出現首間AI門診,強調疾病的診斷更加快速且精準等。不免讓人思考,人類將會被AI取代嗎?AI真的如此優於人類嗎?

筆者認為,人的意義與AI的存在並不是敵對也不會有相互取代的關係。就如同工業革命時代的機器,是用於「優化」和「協助」工作,讓人能夠更致力於「人的工作」。例如能預測病人死亡時間的AI系統,可以有助於醫病共享決策及臨終關懷。有AI及資料庫整合病人檢查結果,可能有助於醫師專注於醫病溝通和病情告知,察覺到病人及家屬言語之外的情緒,而增進醫療品質。

聖經中的智慧指的是「敬畏耶和華」,因此真正的智慧,必定不是人手創造的AI能夠觸及的。即便為人,也是要透過不斷尋求神的心意,如同神應許所羅門王,他求,神就答應賜他聰明智慧;上帝用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入鼻孔裡,就成了有靈的活人。

神是做新事的神!面對新的時代革命,人唯有按聖經的準繩,了解自己受造的目的,成為神所用的器皿,榮神益人。 (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主治醫師)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