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約拿的逃避

風暴的深處, 有上帝的慈愛與恩典……

《約拿與鯨魚》,彼得‧拉斯特曼,1621年。

出走的先知:約拿與上帝慈愛的奧秘
作者/提摩太‧凱勒
譯者/林欣玫
出版社/希望之聲


 

◎莫恩

約拿書一開始,我們可以看見,上帝呼召先知約拿前往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但約拿逃避這個呼召。若是我們認識當時的尼尼微,就會理解約拿為何逃避。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在《出走的先知:約拿與上帝慈愛的奧秘》(Prodigal Prophet:Jonah and the Mystery of God’s Mercy)中這樣描述當時的亞述:「捕獲敵人的亞述人通常會將他們的雙腿以及一隻手臂斬掉,只留下另一隻手和手臂,為了要跟他們握手、嘲弄這些痛苦至死的受刑者;強迫斬首之人的親友將自己親人的頭顱頂在竿上遊街示眾;將囚犯的舌頭拔掉,用繩子拉伸他們、活剝人皮並釘在城牆示眾;活燒青少年。那些在城滅、家破人亡後僥倖殘存的人則是註定落入殘暴的奴隸制度,亞述人被稱作是『恐怖主義國家』。」如此血腥殘暴,若是我們,也會逃避這個呼召吧!

當時的約拿,以為可以逃往相反路線躲避呼召。但他怎麼都想不到,上帝在船行進時興起風暴,使他無處可逃。上帝藉此巧妙地在他心中引起風暴,為要引領他回頭,並改變他的心。我很喜歡這段話:「上帝的救恩藉由苦難進入世界,於是祂救贖的恩典與大能,可以在我們經歷困難和悲傷時更深地在生活中發揮作用。在我們風暴的深處有慈愛與恩典。」我們不也如同約拿嗎?常常要等到風暴來臨,才願意在上帝面前降伏,過程還心不甘情不願,直到上帝的大愛折服我們桀驁不遜的心。

生命的風暴

在約拿書3章1~5節,我們可以看到經歷風暴的約拿改變了。他從原先的逃避轉為順服,去到尼尼微,開始宣講悔改的信息。奇妙的事發生了,居然全城都悔改!不但城中百姓奇蹟式悔改,甚至尼尼微王也悔改,「下了寶座,脫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他又使人遍告尼尼微通城,說:『王和大臣有令,人不可嘗什麼,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6~7節)尼尼微人開始切切求告上帝,「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或者上帝轉意後悔,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致滅亡,也未可知。」(8~9節)

不知約拿當下感受如何?為百姓悔改而流淚感動?經文沒有具體寫出,但他說:「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隱約可看出端倪。凱勒說:「他喜歡宣講上帝的忿怒,他是高興而非流淚地在做這件事,因為迫不及待想要看見上帝的法槌重重地落在他們身上。」當上帝以慈愛回應尼尼微時,並不符合約拿的期望,他因此陷入了失望的深淵。他的行為改變了,但他的心尚未完全對上帝降伏,於是他崩潰了。
約拿書4章1~3節中,約拿的反應是不是讓人難以理解?邪惡的尼尼微城悔改應該是好事,為何他如此忿怒?凱勒的看法是:「他知道上帝愛以色列、將其慈愛施加在祂所揀選的子民身上;他打從最深的骨子裡認為:『上帝這種特別的愛……不應該給外邦人,尤其是像尼尼微人這種邪惡的外邦人。』」我們曾否覺得某人不配得到什麼?尼尼微的悔改令上帝喜悅,卻讓約拿不悅,因為他認為亞述是恐怖主義國家,不配得上帝的拯救!說穿了,他的反應正是律法主義者的表現。

約拿的苦毒沒有帶來益處,反而帶來絕望,甚至讓他求死。凱勒說:「憤怒本身並沒有錯,如果你珍愛某個事物,而它受到威脅或傷害,那麼憤怒是合理的反應,但是『如此的』憤怒,代表約拿所愛的是個山寨版的上帝,他過度地委身在自己的族裔與國家,若要讓約拿真的單單安息在上帝恩典裡、得著無限的平安,那麼上帝就不得不處理這種偶像崇拜。」因此,上帝在他生命中興起風暴。

我還怕誰呢?

也許,我們未曾領受如約拿般艱難的呼召,但我們一定有必須面對卻想逃避的時候,不論想逃避的是什麼。

別忘了,上帝是我們的堅固保障,我們可以完全信靠祂!當我們信心不足時,可以效法大衛來到上帝的面前,向祂傾心吐意。「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為什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詩篇22篇1節)「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耶和華是我性命的保障,我還懼誰呢?」(27篇1節)「上帝啊,求祢以祢的名救我,憑祢的大能為我伸冤。」(54篇1節)

約拿不理解上帝的公義與慈愛如何並存,大衛則是在艱難中呼求上帝幫助他信靠上帝的公義與慈愛。那持續信靠的力量從何而來呢?我們完全無法倚靠自己,唯有倚靠救主基督,「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章6~8節)祂成為我們持續信靠的力量!

約拿在風暴中學習了他該學習的功課,而我們呢?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