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與實踐──走進公眾.美化台灣

&nbsp顏水龍小檔案(1903~1997年,台南下營)

◆1903年出生於台南下營鄉
◆1922年留學日本國立東京美術學校
◆1929年在法國學習素描、油畫
◆1934~1940年間與友人創辦台陽展與台陽美術協會、台灣造型美術協會
◆1944~1968年起先後於台南工業專門學校(今成功大學)、台南家政專科學校(今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兼任教職
◆1984年,自實踐家專教職退休
◆1997年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於台中榮總。
&nbsp
◎陳金萬

北美館以「走進公眾‧美化台灣」為主軸,策劃顏水龍離世15年之後最豐富、最有系統的一次紀念展。展出作品約200餘組件,包括油畫92件、素描與版畫約70組件、工藝設計與廣告設計約40組件。展覽現場特別編寫「顏水龍大事紀」,以及「馬賽克/浮雕壁畫作品大事紀」,希望更多關心台灣美術的人們能夠藉此更深刻地了解顏水龍一生的成就與理想。

顏水龍是台陽美術協會的創會成員,也是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史上最重要的前輩藝術家之一。1903年,他出生於台南,曾赴日本及法國鑽研藝術。他的畫作造型簡單凝練,用色對比強烈,早年被歸類為後期印象派的畫家。壯年投入工藝的調查、研究、設計、教學與推廣,台灣工藝發展的現代化,他是最重要的推手,素有「台灣工藝之父」美稱。盛年投入拼貼藝術「馬賽克」的工程設計與施作,他不只是台灣公共藝術的先行者,也可說是台灣跨領域藝術創作和文化創意產業的先趨。

1920年,顏水龍放棄公學校教職,前往東京留學。1922年就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西洋畫科,受到教師岡田三郎助的工藝收藏和知識啟發,加上日本工藝產業的蓬勃發展,使他對工藝美術產生興趣。1929年,他從研究所畢業,再次返台謀職不順,就想仿效法國藝術家保羅‧高更遠行大溪地的創作方式,一邊深入部落擔任山地警察工作,一邊從事原住民工藝研究和原始藝術創作。因為友人皆勸他赴歐繼續深造,1930年7月,他終於帶著畫展拍賣所得和友人的資助到巴黎留學,成為台灣第一個旅法的藝術家。

   風格清新的商業設計

顏水龍留法3年盤纏用盡,欲回台灣卻陰錯陽差到了日本,受聘為壽毛加牙粉公司的廣告設計。此幅牙粉廣告,顏水龍以紮實的寫實技巧呈現層次分明的原住民婦女尊容,配合日文文案翻譯「自以為了不起而罵別人是野蠻呢!也不照鏡子看看自己的牙齒是什麼顏色!那算什麼呀?」令人有種逆轉主流偏見的快感。

他的廣告插畫風格清新,受到讀者的熱烈迴響,讓他一畫就是11年,百幅以上插畫收錄在廣告作品集中,已成為日本珍貴的文化資產。顏水龍從事廣告設計比台灣第一家廣告公司的成立,足足早了28年。台灣業界把他視為專業廣告的第一人。

顏水龍最知名的商業設計首推「台中太陽堂」餅店的整體規劃,從品牌命名、字體設計、向日葵標誌、顏色配置、禮盒包裝到室內裝潢,讓平凡無奇的「麥芽餅」搖身一變成為地方特產「太陽餅」。此一案例是台灣最早的CIS(企業形象識別系統)設計,只可惜當時並沒有智慧財產權的保障,以致於仿冒業者四處林立。值得一提的是,顏水龍鍾愛的〈向日葵〉馬賽克壁畫,曾因「恐共聯想」受到政治打壓而塵封夾板之內25年,直到解嚴之後才重見天日。

&nbsp  經世濟民的工藝美學

1940年,顏水龍辭去日本公司的廣告設計工作,返回台南定居,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補助,在學甲、北門、關廟地區創設「南亞工藝社」,成立「竹細工產銷合作社」等,推展竹、草、舊絲線、芭蕉絲、鳳梨刈等纖維編織、染色工藝,使鹽水地區居民在戰爭期間的困苦生活得以溫飽,也在經濟建設時期為農村閒置的人口賺取大量的外匯,卻屢次在工藝制度建立之後遭到外行排擠和挫敗。〈仙人掌〉油畫可說是當時他面對困境,尋找突破的心情寫照。

顏水龍由純藝術轉向應用藝術,在藝術界被視為「離經叛道」之徒。顏水龍認為,純藝術只有少數有錢人才能欣賞,要普遍提升民眾的文化素養,應從生活器物和環境的改良出發,最後再推展到純藝術。這樣的說法在當時並沒有得到藝文人士的共鳴和支持,反而是在村民得到經濟生活改善,所產生的精神鼓勵和回饋,讓他能夠堅持理想,繼續在生活藝術和工藝美學的領域從事開拓的工作。

台語有句俗諺說「乞丐背茄荎」,用來揶揄人的衣著老舊宛如乞丐。茄荎袋原是平埔族人運用鹹草(藺草)編織的傳統手工藝,因為形式固定而逐漸沒落。顏水龍把茄荎袋加以改良,重新設計成「手提鹹草編袋」,不僅在東京通產省所舉辦的「戰時生活用具展覽會」中獲獎,就是以現在的審美眼光來看,它仍然是一件充滿時尚感的作品。顏水龍堅持使用本土材料和傳統技法來改良設計,竹家具(床頭椅)就充分彰顯他與傳統匠師合作的工藝特質。

  抵抗殖民的原始藝術

顏水龍是台灣人第一位引介原住民藝術給社會大眾認識的藝術家,並以創作呈現原住民的文化和尊嚴,對於原住民形象的提升和傳播有很大的貢獻。中研院美術史學者顏娟英表示,他的油畫作品追尋簡練俐落的造型,詩意浪漫的氣氛。〈蘭嶼印象〉是這次顏水龍回顧展宣傳的主視覺,他把代表蘭嶼特色的拼板舟造型簡化,以層層疊疊的安排來製造船隊聚集的景深效果,再把達悟族「船之眼」的圖騰放大置於中央,加上藍、黃、橘等互補色的運用和圖案化的三角形波浪,就構成了一幅民族色彩鮮明的海洋文化意象,堪稱為顏水龍的經典之作。

1935年,顏水龍深入蘭嶼調查和寫生,後續也從事魯凱族、排灣族、阿美族等原住民工藝的研究。當1974年,原委會選定蘭嶼作為核廢料儲存廠,他就對於達悟族人的未來感到憂心;因此他所創作的「蘭嶼系列」便有幾幅描繪日常生活的作品,透露著反核訊息的批判意識。〈蘭嶼所見〉和〈雅美族的小孩〉皆是他在1982年首批核廢料進駐蘭嶼所畫的作品。

在〈蘭嶼所見〉之中,有3位男性環立在象徵母土、哺育幼兒的女性身旁,不管面向何方都是一副束手無策的樣子。年幼的孩子對此渾然不知,更加深觀者的疑慮。縮小比例的拼板舟擱在沙灘上,隱喻達悟族人行動力的限制和不對稱的權力關係。浮動的雲層按壓著夕陽餘暉,與洶湧的波濤共同醞釀一種躁動不安的愁緒,連身旁的小狗都想逃離這種沈重壓抑的氛圍。

〈雅美族的小孩〉中,3個孩子從左至右隱喻,達悟族人面對政府欺瞞攏絡和壓制的心情變化。左邊的孩子雙手捧著一顆水果,臉上的笑容象徵他們對於政府的信任和歡迎;中間的孩子雙手環胸、警戒的雙眼直視前方,顯示他們對於蘭嶼設置核廢廠計畫曝光後的敵對和防衛;右邊的孩子噘起嘴角,轉頭望向一邊,表現出他們對於施政不滿的排拒和失望。他筆下3位孩童沒有掩飾的表情和姿態,卻道盡了雅美族人的心酸與無奈。

顏水龍從來不是一個搖旗吶喊的人,卻是一個默默關懷和付出的人,就像他曾勸過陳澄波不要參與228事件的政治行動;但他卻是陳澄波遇難之後唯一出席葬禮的藝術家。顏水龍對於達悟族的現實關照,使他的原始藝術作品不會流於異國情調和伊甸園式的想像,而擁有人文關懷的厚度和社會批評的力道。

  跨越宗教的公共藝術

顏水龍曾任教於台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建築工程學系,因此受邀參與台中市立體育場(現為台灣體院體育場)的〈運動〉壁畫製作,進而開啟了台灣公共藝術的先河。另外,他也願意與不同宗教的人士合作,共同致力於宗教藝術的造型提升。1962年,林商號合板公司的創辦人林歡邦,就邀請他為嘉義博愛基督長老教會製作〈耶穌〉壁畫。

壁畫中耶穌的頭部顯現十字架的光芒,象徵基督戰勝死亡的榮耀。祂以敞開的雙手向世界宣告救世的福音已經來到。祂身著布衣面露慈祥笑容,顯示祂是和藹可親的人,同時腳踏著地球、頭頂著穹蒼,象徵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公元8世紀東正教發生「聖像破壞運動」,造成藝術史上的一大浩劫;原因之一是他們爭論基督的「神人二性」在繪畫表現上的不可行,如今這個難題已經被〈耶穌〉這件作品給解決了。〈耶穌〉這幅宛若西方祭壇畫的作品,蘊含著豐富的神學思想。

1983年,台北YMCA永吉會館即將興建完成,YMCA總幹事鍾啟安正為著地下二樓偌大的游泳池牆面應當裝飾什麼傷透腦筋,因為看到劍潭公園長達100公尺的大壁畫〈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歷經14年的日晒雨淋都不掉色,才想到去找顏水龍來幫忙。〈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祂了〉是一幅標準的福音畫,敘述耶穌在驚濤駭浪之中解救門徒的故事,畫名連同聖經節都標示在馬賽克之中,有很強的文化宣教意象。

然而,這卻是顏水龍根據現場環境結合水的意象,在YMCA提供的圖片資料中挑選出一幅插畫,再改編而成。這莫非是上主的旨意,才能讓游泳池水的意象與「耶穌是誰?」的福音主旨作如此完美的結合。

1986年,顏水龍在花蓮慈濟醫院大廳也作了一件〈釋迦治病圖〉的馬賽克,壁畫中釋迦摩尼的弟子竟然有些看起像是耶穌的門徒,不知顏水龍是否不知不覺已經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響。

顏水龍受台灣文化協會林獻堂等人啟蒙思想的影響,使他的一生奉獻給社會大眾,也使他的個展數量少於其他同時期的藝術家;但他的藝術成就貫穿多種不同的領域,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手提鹹草編袋/日治時期設計/
1991年複製,尺寸不一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竹家具(床頭椅),1997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惜別〉/油彩、畫布/133&times163.5 cm/1989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蘭嶼印象〉/油彩、畫布
81&times100 cm/1975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雅美族的小孩〉/油彩、畫布
65.5&times80 cm/1982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仙人掌〉/油彩、畫布/
116&times73.2 cm/1962~1964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耶穌〉/磁磚/嘉義博愛教會/425&times485 cm/1962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祂了〉/磁磚/台北YMCA永吉會館/480&times807 cm/1983

&nbsp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