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聖經是基督徒認識上帝的重要管道之一,然而在勤讀聖經的背後,若是對內容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面對疑惑亦無認真尋找答案,甚至不准他人發問,輕則可能在信仰理解上產生偏差,重則可能帶領整個世代走向歧路。台南大專學生中心用心籌辦的青年培力營,不叫他人小看自己年輕,發揮基督徒學生運動精神,透過信仰前輩分享,帶領大專學子用心查考聖經,為信仰扎下穩固根基。

——總編輯 陳逸凡


【實習記者黃琬珺專題報導】「歷史上的耶穌存在嗎?」台南中會鹽行教會牧師梁哲懋開門見山地拋出問題,當學員還在思索答案時,他立刻解答:「是,一定存在,而且不只一個。若有機會到拉丁美洲或西班牙,就會發現名叫耶穌的人還不少,所以耶穌不只一個。」

梁哲懋說,學員都知道名叫耶穌的人不少,但今天要討論的耶穌,不是其他人,而是聖經上的那位耶穌。聖經上的耶穌只有一位,就是上帝的獨子。那麼,為什麼會有「歷史上的耶穌存在嗎?」這個問題呢?梁哲懋打趣地表示,這都要怪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因為他提出了三個問題,讓耶穌是否存在變成問題,這三個問題是:因信稱義、唯獨聖經、信徒皆祭司。其中,唯獨聖經為改教運動三大神學主張之一,也開啟了聖經研究的可能。

(攝影/楊文馨)

梁哲懋提到,唯獨聖經讓人們回頭尋找最原始的經文。《武加大譯本》不是最原始的聖經,最原始的聖經是以前用希臘文寫下的。希臘時代是用蒲草紙抄寫,不易保存,唯一能被保存下來的方法,就是不斷地抄寫。當馬丁路德提出唯獨聖經時,發現一個問題──抄本。當時羅馬修道院至少有5000份抄本,彼此之間都有差異,學者們就開始研究,尋找最原始的經文。但原始的經文根本找不到,所以這是改革宗提出唯獨聖經之後,學者們必須努力的方向,因為聖經的抄寫不可能只有一個來源。

研究聖經的方法有四種:經文批判、來源批判、形式批判及編輯批判,梁哲懋指出,耶穌的故事和其他故事的格言非常相似,而討論耶穌這些故事的形式是從哪裡來的,就是形式批判要研究的內容,「即便這個研究風起雲湧,但都缺乏關鍵的證據。」梁哲懋認為,批判學最後都會遇到歷史的問題,例如:耶穌有沒有升天?耶穌被誰接上天?根據使徒行傳,耶穌復活之後和門徒在一起40天,但路加福音並沒有記載。人類學者投入聖經的研究至少三或四百年,如果聖經紀載的歷史性很低,那耶穌的歷史性能有多高?梁哲懋指出,為什麼在意歷史,是因為人們被教育成只有歷史記載才是真相。所以,19~20世紀,很多人在寫耶穌傳,很多人想要為聖經的權威來辯護。

梁哲懋表示,現代聖經研究對「歷史的耶穌」的探索一共經歷三波,第一波是舊的探索(The Old Quest),起因是如何看待神蹟、基督權威證據,以及如何看待宗教的起源等。法國神學家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嘗試按照當時的路線撰寫耶穌的生平,結局卻令他失望,因為史懷哲認為大部分的學者都忽略了福音書中絕對終末論的觀點。

(攝影/楊文馨)

第二波是新的探索(The New Quest)。德國神學家祈士曼(Ernst Käsemann)曾發表一篇論文,主張研究耶穌生平的工作是有益且可能成功的,他並非想為耶穌寫傳記,他重視的是耶穌教導的史料。

第三波是指1980年代以後,拜考古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蓬勃發展所賜,讓人們更清楚了解第1世紀希羅世界的樣貌,使得聖經研究中對歷史耶穌的重建更具信心,也吸引更多的學者投入,美國聖經學者馮克(Robert Funk)在1985年創立的耶穌研究會(Jesus Seminar)就是很好的例子。

梁哲懋提到,第三波的學者嘗試將聖經中耶穌的教導與行誼帶入重建的第一世紀巴勒斯坦,幫助自己建構一個活在歷史中耶穌的樣貌。但是,不同的學者因為所擷取的經文不同,所以建構出的歷史耶穌樣貌也會不同,甚至差異性很大。梁哲懋最後介紹一篇他認為值得一看的期刊文章,是教授威夫・紐納里(Wave Nunnally)寫的〈真正的耶穌會站起來嗎?〉(Will the Real Jesus Stand Up?)。

更多系列報導請見:【台南大專ASCM青年培力營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