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聖經是基督徒認識上帝的重要管道之一,然而在勤讀聖經的背後,若是對內容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面對疑惑亦無認真尋找答案,甚至不准他人發問,輕則可能在信仰理解上產生偏差,重則可能帶領整個世代走向歧路。台南大專學生中心用心籌辦的青年培力營,不叫他人小看自己年輕,發揮基督徒學生運動精神,透過信仰前輩分享,帶領大專學子用心查考聖經,為信仰扎下穩固根基。
——總編輯 陳逸凡
【義工記者梁晴朗專題報導】專講「聖經是怎麼來的?」由退休牧師盧俊義主講。他引人入勝的口吻,深入淺出地解釋聖經如何被寫成;最後,帶領學員們反省基督徒認真讀聖經的重要性。
盧俊義點出,基督教是一個有經典的宗教,這意謂著基督教能經得起挑戰;同時,聖經也有因時代變遷而被持續重新詮釋的空間。
盧俊義解釋,偤太人反覆地口述宗教內容,再被人記錄下來,過程中形成了舊約聖經這本經典,特別是當偤太民族國破家亡被擄去巴比倫後,偤太教作為維持其民族性的工具,便需要劃一又可讀的經書,供偤太人在閱讀時,再次肯認其國族身分認同。他舉例說明,指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台語聖經早期以羅馬拼音寫成,也是為了方便當時普遍教育水平不高的信徒讀懂其信仰內容。
至於新約聖經,則由共有原始參考資料(Q典)的四福音書、記載初期教會歷史的使徒行傳和為回應初期教會各樣問題的使徒書信匯集而成。盧俊義分析指出,這樣的編排也對應舊約的五經、歷史和先知書的順序。此外,他也說明基督教如何在主後4世紀開始合法化,再成為政權打壓異己和統治人民的工具,引發後來的宗教改革等一系列事件。
盧俊義直言,基督徒必須承認,處境的改變可使人以持續更新的觀點來讀聖經,如此才能以聖經回應世界潮流的轉變。最後他請與會學員反思:「若教會的基礎不建立在認真讀經上,信徒便慢慢失去反省能力而驕傲起來,不願了解自己的限制而越來越墮落,在此情況下還能向弱勢者傳怎樣的福音呢?」
在問答環節中,盧俊義分享他過去參與黨外運動和解嚴後不同民運和地區服事的經歷,讓學員深受感動。另外,他與學員就自身對福音和苦難的理解相互交流。
盧俊義有感而發地表示,對他而言,福音的兩大重點就是分享愛和欣賞他人付出的愛,傳福音就是讓人體驗到基督徒的生命中有愛的力量;而在傳福音的過程中,基督徒要透過讀經,分辨自己的付出是為滿足自己,還是為回應神的愛。談到愛,他認為愛把神顯明出來,可是人若在教會以外的地方找到愛,也不見得一定要加入基督教。
有學員提問:「為何全能的神容許苦難的出現?」盧俊義回應,人都對神有既定的想法,覺得在苦難中,神要怎樣做才算全能,但苦難的發生未必是人所能了解,人唯有在未知之下繼續等待。有學員回饋說,全能的意義或許是叫不全能的人謙卑下來,認識自己的限制,人在沉思後才可能明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