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通譯 強化海上人權和漁業永續意識

(相片提供/海員漁民服務中心)

【林婉婷採訪報導】為幫助有志於「通譯」工作者,透過實務分享建立對通譯工作認識,並更暸解漁業勞動現況與相關權益,平安基金會所屬海員/漁民服務中心透過今年度「新住民快譯通服務計畫」,舉辦初階和進階課程,而進階班已在8月28日結束。中心社工楊安家受訪時表示,這是中心首次舉辦通譯人員相關培訓,也藉此鼓勵更多人加入通譯行列。課程參與者有新住民、新二代和外籍學生;與會者、菲律賓語通譯陳玟琪在採訪中分享她的課後心得。

陳玟琪談到,自己過去就想要從事通譯工作,而這次課程很有幫助;初階課程有特別介紹中心通譯工作和漁業專有名詞;而初階課程後有考試,包含即時口譯、筆試等,通過者可以進一步參加進階課程。在進階課程中,她很高興聽到講師們分享通譯經驗,例如擔任講師的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翻譯員朱志娜指出,司法領域的翻譯要精準無誤,否則恐擔上法律責任;朱志娜本身是基督徒,過去也曾協助中心所關心的外籍船員們處理法律問題。

(相片提供/海員漁民服務中心)

本身是印尼籍、也是漁業署訪查員的張麗娟,在講課時則點出訪查有兩種進行方式,一種是觀察漁船環境,包含工作、休息、飲食空間與設備等,另一種是將漁工們帶到岸上,請他們講述自身的勞動處境。最理想的方式是能有一間獨立的房間,讓漁工們能夠更安心地分享;目前漁業署是在箱型車或帳篷中進行,比起過去直接在港口仍有進步。

(相片提供/海員漁民服務中心)

第三位講師、永續漁業顧問麥家豪,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漁船稽核要點。陳玟琪印象最深刻的是「永續漁業」議題;漁船如不慎捕撈到保育類海洋生物應放生,放生前要拍照與記錄;留存資料的這個舉動不只是證明船隻並未違法捕撈,也有助於生物學家研究不同海域生態。楊安家提到,麥顧問也提醒與會眾人,稽核時難免會同情漁工、而傾向從漁工的立場去檢查,但其實稽核要「保持中立」,不是同情、憐憫,而是以「解決問題」來真正幫助漁業工作者。

(相片提供/海員漁民服務中心)

中心會透過訪船的方式宣導船員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協助船員爭取合理的勞動權利。而通譯工作需要很多耐心去傾聽、釐清與說明;事實上,近期中心也處理不少家屬反應的薪資延遲和合約造假問題。經過培訓,陳玟琪期許自己能在翻譯過程中將新知傳遞給船員們,也會在對話中更多觀察、關心他們的身心狀況;楊安家則期待師資和學員間藉課程認識彼此,也建立支持網絡,讓通譯們在服務時有更多支援。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