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上帝的愛跨越藩籬①:以花環為冠冕

福音與文化|Pinuyumayan族群

當荊棘冠冕碰上花環,當主靈遇見祖靈,當基督宗教與原民文化對遇,會碰撞出什麼火花呢?

◉Ansadan Tarulribak(田綠蘋)Pinuyumayan族群區會Puyuma(普悠瑪)教會牧師

會所是男子生活的全部

過去南王部落(卑南語:Sakuban, Puyuma,即普悠瑪部落)在社會組織方面,除了祭司(rahan)負責部落的祭祀,頭目負責政治與軍事的領導,尚有親族衍生的氏族、宗族組織,其中最重要的是職司部落防衛的「年齡階層組織」與「會所制度」。

根據筆者父親友田賢生的口述資料,過去卑南族所有男子都要加入「會所」,就像現在國家徵兵制度一樣,但卑南族部落會所的男子屬於終身服役的職業軍人。除了家庭生活及私務,會所是男子生活的全部。卑南族男子一生中要經歷「少年會所」(Takuban)與「青年會所」(Miyabutan)的嚴格考驗,再邁入領導指揮的中年,最後除役,退居接受諮詢的老人階層組織。

▲Puyuma部落大獵祭中,卑南族重要階級長老致詞。(相片提供/陳曹庭文,2007年12月31日)

其中,每一年齡階段都有特定的任務、責任與專屬的名稱,每個年齡階層的晉級必須通過嚴格的男子會所的訓練制度「巴拉冠」(Palakuwan),包括:少年12至13歲時進入少年會所,接受擊臀、膽量、跑步、刺猴等嚴格訓練,必須通過「少年猴祭」(Mangayangayau)的考驗,在三到六年的禮儀與膽識見習後,才能晉升青年會所。18至26歲之間的青年,除了在會所服侍長老、做雜役、傳令等工作,還可以參加成人活動和祭儀,期間通過「成年大獵祭」(Mangayaw)的青年,才能成為卑南族真正的成年人「邦沙浪」(Bansalang)。過去這些會所訓練內容,如今已轉型為部落的祭典或部分觀光活動。

傳統上,會所是推動整個部落公共事務的中心,有防衛、教育、政治功能,也是仲裁對錯、判定罪與罰的地方。會所是以木、竹、茅草等材料搭建的建築物,是男子年齡組織的神聖之地,嚴禁女子及兒童接近和入內,否則就犯了褻瀆神明和祖靈之罪(田哲益,2005年)。不過,日治時期起,會所的武裝即被解除,改由員警執掌部落的治安,教育功能則由公學校取代,原有的政治功能更被大幅度削弱。

小米除草完工祭是卑南婦女節

卑南族的獨特文化及傳統祭典活動包括:小米除草完工祭(Mugamut)、少年猴祭、成年大獵祭、聯合年祭(Kasasangaran)等。其中,「小米除草完工祭」是台灣原住民族16族中唯一由婦女主導的祭典。過去農業時代的卑南族婦女,在小米播種後約一個月內完成除草等工作。婦女組成除草團,輪流到各家小米田幫忙清除雜草,耕作告一段落後,族人便舉行小米除草完工祭,慰勞婦女的辛勞並慶祝除草完工。這個節日設在每年3月的農閒時期,形同卑南族的「婦女節」。

小米除草完工祭婦女穿著傳統服飾。(相片提供/田綠蘋,2007年3月16日)

卑南族傳統文化中,花環(abu)具有特別的意義。花環是慶典時的重要裝飾,編織花環是婦女的工作,家家戶戶將各種鮮花戴在頭上表示歡慶。相較其他原住民族,卑南族除了以花環表彰男性的成年禮儀,也用在部落祭儀及婚典。花環更是勇氣、地位、名望的表徵,男性族人頭上花環越高,代表功績、身分、階級越高。簡言之,可以藉由衣飾辨別不同年齡層級與身分角色。

福音與文化的對話

曾任Livelivek(里福里福克)教會執事的米將‧思谷的父親是頭目,也是祭司,根據他的說法,1981年前,初鹿(Ulivelivek)部落年祭的活動都由其父親主持,他去世後就無人願意接,部落祭司的傳承因而中斷十年。直到1992年,初鹿部落有機會與國家交響樂團演出原住民歌劇,天主教徒林萬全飾演祭司一角,族人認為,慎重起見,相關祭儀主持必須由真祭司演。林萬全於是主動擔任祭司一職,經部落推舉,代理祭司工作至今。

▲Puyuma部落青年組打少年級的臀部儀式。(相片提供/陳曹庭文,2008年12月)

米將‧思谷說,初鹿部落過去有出草(獵敵人頭)的習俗,出草後的相關祭儀主要由祭司及巫師執行。但祭司不是去學就可以當,在古時,祭司一定是家族世襲,深懂得祭祀儀式的含義與規則。米將‧思谷的父親離世後,就沒有人敢接任他的職位,因為可能觸及禁忌(palisi)而危及性命。但是,林萬全主動承接這樣的重擔,因為他相信他心裡面的神是能力最大的。林萬全承接祭司之職時,也殺豬宴請族人,他不斷請教族人長輩,並且很用心做田野調查,當中也摻雜用日文將禱文記錄、保存下來。承接祭司職務20年來,果真,林萬全沒有發生任何不順逐、不吉利的事。

▲Puyuma部落大獵祭青年服侍長者。(相片提供/陳曹庭文,2008年12月)

林萬全之所以敢擔任祭司,是因為他深信天主是最大的神,有神護佑他,他不會受神的責罰而身亡(mudeha),他深信卑南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崇拜的神,也是那位宇宙中獨一的天神(demaway),宇宙萬物都是由祂創造。顯然,他認為卑南族傳統文化的智慧含有上帝的啟示、真理與存在。這與聖經所載上帝的創造觀是完全相符的。目前,初鹿部落的宗教信仰除了族人的固有傳統,還有基督教、天主教及漢人的佛教、道教等。據筆者實地觀察,族人各自堅持某一信仰,對部落的傳統祭儀活動則選擇性採納、參與。卑南族由於與漢人接觸較早,佛教較普及,篤信基督教與天主教人數算少數。無論處於族人信仰的中心或邊緣,卑南族的傳統宗教向來相信萬物皆有靈,涵蓋自然神(天、地之神)、祖靈、靈魂(善靈及惡靈)、巫術與占卜等,這些神靈卑南族統稱為viruwa。因此,卑南族傳統中早已存在一位不知名的造物主,卑南族人對天神的敬畏與基督徒敬畏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是一致的。

▲Puyuma部落獵場上的少年猴祭儀式。(相片提供/陳曹庭文,2008年12月)

打倒無形的高牆

目前,教會與部落之間似乎有一道無形的高牆,使得彼此來往不熱絡。放眼整個初鹿部落的人口,進不了教會的才是大多數,教會如何融入部落?如何在部落實踐道成肉身的神學,讓教會信徒重新正視、接納自己的歷史及文化與基督信仰的關聯?這是教會牧者神學反省的重任。有趣的是,在本土神學反省上,天主教徒林萬全率先積極爭取主持部落重要祭儀,主動關懷、突破、轉化部落的傳統文化制度。

▲少年會所。(相片提供/Benson KC Fang)

值得省思的是,林萬全不怕碰觸祖靈禁忌這些東西,他相信上帝的愛能夠超越文化的桎梏。2014年,筆者參加部落的跨年歲末祭典,傳統是禁止女性、小孩參與,傳說會褻瀆男子自尊與威嚴而帶來災厄,更是對神明與祖靈的挑戰。因此,筆者僅能透過一位參加年祭的獵人勇士的敘述得知現場情況。

勇士表示,現場祭壇桌上放有族人所預備煮熟的豬頭(象徵敵人的頭或豐收的獵物)、檳榔和竹杯,杯中有祭天用的小米酒。祭司林萬全在儀式中朗頌著禱文,第一句話先頌讚demawy na demuva(創造萬物的神),謝謝上天帶來的豐收,並祈求天神與祖靈今年仍以恩典帶領全族人。

▲傳統家屋。(相片提供/Benson KC Fang)

從過去祖輩傳承的禱文得知,祖先指引後代的子孫,族人存活至今這豐富的恩典與救贖來自天神的賞賜,也意謂著上帝參與任何民族的歷史文化。即將邁入2015的新年時,87歲的林萬全憂心往後部落祭儀工作由誰來承接?他認為心中若沒有堅定、平安的信仰及愛族人的心,恐怕還是會懼怕承接這棘手的工作。

註:祭司的傳承通常是家族性的。但一個男孩子因生病嚴重,由巫師診斷去頭目的家號(karumaHan)祭拜而痊癒後,他可以屬於這個家的人。凡是屬於這個家的人,一旦被神指定為祭司,不可以拒絕,否則會發生不幸。祭祀過程有錯誤,也會受到神的責罰而生病或身亡。因此,會有人不願意接下祭司這工作。

延伸閱讀:【特別企畫】上帝的愛跨越藩籬②:合一為福音前進的墊腳石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