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為報導、並非醫療評估或治療指導,若有身心健康疑問,請仍需與專業人士討論。

【編按】生病會帶來生理上的痛苦,甚去奪去人的性命,這是一般人對於顯而易見的生理疾病的普遍認知。然而,對於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卻不見得能獲得同樣程度的諒解,甚至將這類病痛歸因於個人不夠堅強,對於病況嚴重者施加道德譴責。隨著社會進步,近年來國人慢慢對精神疾病有較正確的認識,期許透過本期新聞專題,讓讀者對於憂鬱的心靈有更多的同理與諒解。

——總編輯 陳逸凡


【邱國榮專題報導】日前某基督徒藝人疑似輕生而墜樓,新聞報導得沸沸揚揚,但其中比較少被討論的是自殺防治。為此,心理學專業的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研究所靈性諮商組副教授張雅惠表示,鬼附與生理器質性因素干擾人的正常意識而引發的自傷行為除外,一般自殺者想要結束的是痛苦而非生命,但因為內在、外在的資源不足以解決痛苦,才採取最後解決方法。

自殺防治不是三言兩語所能及,張雅惠做自殺防治十多年的心得是:「一定要『團隊合作、超前部署』,這樣資源才可能補足。」她指出,團隊合作可以建立安全網絡,而安全網絡要夠密就必須超前部署,人員若不夠或彼此無法合作、時間不足,都很可能出現意外,所以這不會是少數人或短時間的工作。

(相片提供/張雅惠)

張雅惠指出,大眾對自殺的態度會影響自殺防治,她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來解釋:在疫情初期,不少確診者怕被排擠而不敢講,延誤了治療契機;後來,民眾對確診的態度改變,就醫求助的行為才正常化。她指出,自殺防治工作重要的是評估自殺危機程度,當事人不談就難以評估。如果基督徒群體對自殺的態度讓當事人不敢求助,就會減少當事人求助的可能。此外,自殺的原因是很多因素集合而成,不可隨意揣測與評論,以免造成遺族的壓力,再度釀成生命危機。

關於自殺的徵狀,張雅惠表示,若是鬼附、生理器質性因素干擾人的正常意識而引發的自傷行為,較容易辨識;難以辨識的是內在部分,儘管仍有蛛絲馬跡,而且已有很多衛教文宣品都有教導如何辨識自殺徵狀,對評估自殺危機很有幫助,但還是會發生自殺意外。她說,重點可能在「警覺性」的問題。

至於基督徒失去辨識自殺徵兆警覺性的原因,張雅惠指出兩點可能:一、當事人的信仰條件:很多自殺的基督徒生前是敬虔、滿有見證的模範生,他們過去的見證與生活環境使旁人低估當前信心軟弱的程度;二、所謂的「無法看見的徵兆」,是因為「當事人不給你看」,只會給特定人看,但可惜是,特定人卻由於第一點或是缺乏團隊,以致於來不及防範。「如果看到徵兆的人能夠警覺,並有團隊可以諮詢與連結,就可以提前移除危險因子,要不然至少可以最高危機標準緊急處理,比如即刻送醫治療。」

張雅惠說,若當事人「願意」談自己的自殺意念,一旦發現他有清楚的自殺計畫與行為,絕對不能讓他落單,甚至必須強制送醫,很多個案雖然抗拒送醫,但事後康復都很感謝眾人;所以,讓當事人願意談很重要。

(資料來源/張雅惠)

張雅惠進一步表示,情緒很複雜不宜化約,若是生理因素造成的情緒障礙,一定要有醫療資源協助。要作幫助者承受別人負面情緒非常不容易,如果幫助者承受不了,自己也要求助,所以團隊很重要,除了接納、聆聽與陪伴,專業人士加入團隊幫助當事人拓展因應模式很重要,千萬別只靠藥物或只靠固著的反應模式。

自殺者要結束的是痛苦而不是生命,只是找不到方法,很多時候自己究竟為何痛苦可能也不清楚。張雅惠舉例,有人因為失戀,找不到解決痛苦的方法,加上行為衝動容易自傷,但經過專業輔導協助自我探索後,發現原來痛苦的是自我價值的低落、羞愧與內疚。她指出,只要當事人發現痛苦的背後來自一些早期的糾結,在現實已經不存在,痛苦程度就會降低。

「(自殺者)幸好有活著,可以重新認識自己,重新找到生活目標與生命價值。」張雅惠說,讓走過自殺危機的人分享見證鼓勵絕望者,並且引進諮商專業,都是降低當事人自傷危機的方法。

 

【若需要進一步協助,可聯繫以下單位】

  • 24小時安心專線:1925
  • 生命線專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

同系列專題報導請見:【陪伴憂鬱心靈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