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為報導、並非醫療評估或治療指導,若有身心健康疑問,請仍需與專業人士討論。

【編按】生病會帶來生理上的痛苦,甚去奪去人的性命,這是一般人對於顯而易見的生理疾病的普遍認知。然而,對於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卻不見得能獲得同樣程度的諒解,甚至將這類病痛歸因於個人不夠堅強,對於病況嚴重者施加道德譴責。隨著社會進步,近年來國人慢慢對精神疾病有較正確的認識,期許透過本期新聞專題,讓讀者對於憂鬱的心靈有更多的同理與諒解。

——總編輯 陳逸凡


【林婉婷專題報導】談到對大專學生的關懷,自2018年起在高雄大專學生中心服事的牧師吳建明,目前輔導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大學、正修科技大學和燕巢團契,他依據個人經驗表示,學生們主要會與他討論家庭、人際關係和未來發展等議題;又這幾年觀察發現,科技與網路對現代青年產生很大影響。

吳建明指出,青年的社交重心轉移到網路世界,也因此不擅長現實世界的互動,「虛擬越豐富,真實就越珍貴。」身為牧者,他會盡可能引導學生進入實體交流,包含面談或團契,能更直接感受彼此情緒,也讓學生們有機會在人群中覺察、傾訴自己的困難。

(攝影/林婉婷)

在陪伴學生這條路上,吳建明的自我提醒是「謙卑」,因為自己並沒有完全參與對方的人生,也沒有經歷過他們的遭遇與傷痛,不能僅憑短短幾個月的認識,就妄給對方建議。「真的要花時間『聊』,」吳建明點出,陪伴過程可能是發散式閒聊,但確實需要在這個過程建立信任感,因此要有投入時間與心力的覺悟。

面對不同的學生與處境,他會給予不同的輔導方式,過程中亦察覺自己的身心狀況,「要會照顧自己。」而他認為,團契聚會在足夠安全、保密和成員感覺最為舒適的氛圍中,可以形成團體諮商,有時是聚餐後,有時是讀書會,例如他喜歡分享盧雲神父和古倫神父的著作,作為談話的切入點。

吳建明指出,自己在帶領團契這幾年也留意到「單親問題」。事實上,根據行政院統計,2020年全台灣的單親家庭有87萬7698戶,較2019年略少,卻較2018年增加4萬7000戶;近十年來數字皆維持在超過70萬戶,雖有幾年微降,但整體趨勢為逐年微幅成長。「家庭是怎麼樣的存在?」曾有學生在團契裡匿名提出這個問題,而吳建明也聽過學生們傾訴境遇:有些成長過程中家長長期缺席,有些從未見過父母和諧共處。吳建明感嘆,家庭就像廣告,原生家庭的經驗,影響著學生們如何去想像與理解家庭,這或許是教會界也可以關心的面向。

除了團契成為支持團體,吳建明指出,學校輔導與諮商中心、勵馨基金會等,也可以是陪伴學生時的有力後盾或轉介資源。另有學生提出希望學習查經,透過閱讀聖經來面對生命困境。

同系列專題報導請見:【陪伴憂鬱心靈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