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為報導、並非醫療評估或治療指導,若有身心健康疑問,請仍需與專業人士討論。

【編按】生病會帶來生理上的痛苦,甚去奪去人的性命,這是一般人對於顯而易見的生理疾病的普遍認知。然而,對於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卻不見得能獲得同樣程度的諒解,甚至將這類病痛歸因於個人不夠堅強,對於病況嚴重者施加道德譴責。隨著社會進步,近年來國人慢慢對精神疾病有較正確的認識,期許透過本期新聞專題,讓讀者對於憂鬱的心靈有更多的同理與諒解。

——總編輯 陳逸凡


【林婉婷專題報導】在台南牧養都市原住民教會Payuan(排灣)中會Vusam(福山門)教會牧師Tjuku Rupaljangan(段賽英)在受訪時談到,都市的弟兄姊妹們如有人離世,多會回到部落辦理後事,因此都原教會的悲傷關懷多聚焦在後續陪伴和代禱。除了生離死別,教會也關心婚姻困境。

Tjuku Rupaljangan指出,這之中較具有挑戰的是,若當事人不願意提出需求,教會難以直接介入,又有些婚姻困境除了雙方感情衝突,可能還涉及債務、暴力、年幼子女照顧等問題;自己身為女性,Tjuku Rupaljangan尤其關心女性處境,但還是會以尊重當事人決定為主。

(攝影/林婉婷)

Tjuku Rupaljangan又點出,確實有些弟兄姊妹們在遭遇困難後,會感覺自己無法融入教會、因此產生自我隔離、離開信仰團體的想法。她認為,一方面,教會期待這些遇到困難者能勇敢訴說情況與需求,另一方面,教會在「諮商與輔導」領域還需更多教導和學習。她坦言,雖身為傳道人,要真正陪伴一個人走過困難,目前的自己還是很有限,恐怕無法做到讓人從挫折中完全站立起來,只能盡可能去關心、關懷。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時候牧者反而是最後得知會友處境者,Tjuku Rupaljangan推測原因是會友羞於表達。這個現象也提醒她如何讓教會成為友善環境,能接納有困難的人、建立互相支持的網絡,讓弟兄姊妹可以安心、信任地分享自己的困難,「這些都還需要努力。」

Tjuku Rupaljangan強調,「悲傷輔導」這個議題是現代牧會趨勢,除了傳道人受訓,教會也要認識、連結相關資源。她已完成悲傷輔導、伴侶輔導等相關課程,這些訓練是學習,也引導她能面對自己生命的失落。

關於自我照顧,Tjuku Rupaljangan表示,「和上帝的關係」很重要,另外她喜歡看電影和影評來療癒自己,還有可以分享牧會心聲的好同工、好夥伴;事實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也設有牧者諮商專線,她相信這些都是可以多加利用的資源。

同系列專題報導請見:【陪伴憂鬱心靈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