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為報導、並非醫療評估或治療指導,若有身心健康疑問,請仍需與專業人士討論。

【編按】生病會帶來生理上的痛苦,甚去奪去人的性命,這是一般人對於顯而易見的生理疾病的普遍認知。然而,對於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卻不見得能獲得同樣程度的諒解,甚至將這類病痛歸因於個人不夠堅強,對於病況嚴重者施加道德譴責。隨著社會進步,近年來國人慢慢對精神疾病有較正確的認識,期許透過本期新聞專題,讓讀者對於憂鬱的心靈有更多的同理與諒解。

——總編輯 陳逸凡


【Dalul專題報導】在面對罹患精神疾病、需要長期照護的人們,除了患者本身要面臨生活上的挑戰與精神壓力,其家人也會成為照護者的角色,而這樣的角色也需要適應身分上的轉變,如何尋求協助以及學習不同的態度,都是值得思考的議題。台南家庭協談中心主任謝溫和表示,就近期已故某基督徒藝人的新聞事件來看,照護者除了藝人的太太以外,還有教會的會友也都參與其中,然而照顧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並不能只有一、兩個人來照護,必須更多人幫忙。

(相片提供/台南家庭協談中心)

謝溫和說明,家人必須認知,自己的能力有限,並且也要適時休息,才有辦法健康地面對自己與受照護的家人。此外,團體輪流照護時,也是要有仔細的分工,例如時間的安排、負責人的認定以及相關知識的學習等,特別是陪伴者與照護者,相關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包含如何陪伴、如何與患者說話,或如果不說話要如何陪伴等,要學習如何判別患者的言語和肢體動作、情緒。除了照護者自己學習如何陪伴以外,尋求幫助的管道也很重要,特別是尋求醫生以及藥物的治療,雖然病患大多會排斥,但照護者必須有決心讓患者持續接受治療,讓專業的人員來幫助。

謝溫和強調,照護者也必須認知自己的能力與狀況,適時尋求協助,這裡指的照護者包括家中有精神病患者、長期臥病在床者、老人、嬰孩,只要是需要在家中付出照護心力的族群,都要學會自救,讓自己找到管道來休息與喘息,例如整個家族必須開會討論後續的照顧,不能單單只有患者家庭來承擔,才是比較好的照護觀念。她提醒,若照護者有需求,可以尋求的管道像是台南家庭協談中心,以及政府的照服員、小作所、相關中心與機構,都是很好的管道來源,透過喘息的服務,才能更好的來面對每一位受照顧的家人與朋友。

謝溫和表示,在新聞事件發生後,近期台南家庭協談中心舉辦措手不及的告別課程,有很多人報名參加,透過這個課程,學員可以學習如何才能有效且有辦法地去度過每次的傷痛。而提出需求,正是其中的第一步,把心中的壓力說給所信任的人以及有辦法處理的人,才能讓後續的照護以及與傷痛的告別有更好的抒發管道與方法,用更健康的方式來陪伴需要陪伴的人。

同系列專題報導請見:【陪伴憂鬱心靈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