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總會主日學事工3-2:兒童主日學停看聽

◉劉玉雯(主日學老師)

在2017年投身兒童主日學之前,我並沒有「小時候上主日學」的經驗。對我而言,「主日學」似乎是一段曖昧而模糊不清的時光。主日時,成人與兒童自動分道揚鑣,成人去主日禮拜,兒童就去兒童主日學。主日禮拜有悠久的傳統和程序,因此目標和主旨都清楚明確──會印在週報上,或大圖輸出,置於教會空間醒目處,甚至每年會依教會的需求而調整。就像一個組織,有了明確的方向與目的,成員們才有標竿可以努力,不致於迷航。

但嚴格說起來,兒童主日學呢?我之所以認為它曖昧而模糊不清,是因為很多時候教會對主日學並沒有立下明確的宗旨跟目標。若不是將主日學當作「類托兒所」,就是將它視為兒童平日學校課程的延伸(好像小孩就是要學無止境)。事實上,兒童主日學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它必須更細部地拆解為「兒童」和「主日學」來談。

◆兒童主日學之「兒童」

我沒有一開始就答應讓自己學齡前的孩子,加入以國小生為主的主日學。考量之一即是:兒童主日學並不是一個大雜燴,並非所有被稱為「兒童」的孩子,都可以打包到一個「主日學」裡。

儘管有許多教會意識到,主日學需要依兒童的年紀來分班;也有教會意識到,傳統課堂式的主日學,已經不符合潮流,因此採用了加入更多動態活動的教材,作為主日學的進行方式。但無論採取的教材與內容為何,都必須先商榷一件事:是否有以兒童作為主體來作課程的考量,而非單方面只是把成人的觀點灌輸給兒童?

分班課程讓孩子動手操作。(相片提供/總會教育委員會)

在當代的神學思潮中,已然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共振──女性、後殖民、生態、解放、黑人、酷兒神學等,意謂著不同光譜與位置的族群,因其殊異性而對建制的秩序提出反思。面對能力與資源也同樣弱勢的兒童,更應該有以兒童為主體而發聲、思考的主日學。

如果僅是改變教學方式,以娛樂性質來吸引更多兒童參與,但依舊是填鴨或背誦,那麼,並沒有深究到兒童主日學可以有更基進之處,能有更多想像與神學突破的可能。在採用任何教材之前,首先要確認:對主日學裡的「兒童」之理解。

◆兒童主日學之「主日學」

那麼,主日學到底要「學」什麼呢?學的內容,其關鍵的考量,必須站在未來性來想像。唯有教會確認了參與主日學的兒童主體之未來想像──也就是在主日「學」裡,要把兒童帶往哪個方向,才能較為明確地制定或選擇相應的教材。但人是變動的,處境也是變動的。因此,主日「學」的內容也就不必要想成僵化、不可更動的規則。不怕犯錯,只怕不願意犯錯而墨守成規。

2017年我開始投入親子主日學之際,由於對象是幼兒園階段的親子組,在考量到兒童發展的情況下,我首先決定採取繪本做為教材。有鑑於當時國內並沒有以圖片為主、聖經故事文字為輔的合適教材,因此特別從德國購買一套重視圖像美感的聖經故事「圖像書」。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我也不斷反思:若僅僅是重述聖經裡的故事(甚至很多去脈絡),絕對不是親子主日學的宗旨。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圖像書」除了以圖說故事之外,也帶有「藥引」的作用,藉此疏通成人與兒童的閱讀、提問與討論的能力。因此,聖經裡的故事,不可能是由成人(主日學老師)單方面的灌輸品格與美德,也不是要小孩(主日學學生)背誦經文與故事。同樣的,繪本也不該被工具化為灌輸溫良恭儉讓的誡律。

因此,建立在對兒童發展、繪本與聖經詮釋的理解上,我從單純複述聖經故事,進展到經文詮釋。這個詮釋,不再是單純的經文字面意義,而是深入其背後的神學意涵;在詮釋經文的同時,必須盡可能靠近兒童能理解的程度。因此,繪本即成了很好的處境化輔助,透過故事,老師可以跟兒童們開啟討論之門。經文詮釋與繪本的搭配,即成為親子主日學的招牌。

主日學也可增加才藝課程。(相片提供/總會教育委員會)

◆「兒童」與「主日學」之外

除了上述「兒童」與「主日學」的思考方向之外,同樣重要的,是那些撐起兒童主日學的師資群們──考慮到現今的工作型態,也許並不是越服事越甘甜;生活在多重的壓力下,成為主日學老師,必須再抽出時間、費心力來備課,不免有越服事越榨乾之感。有時,這個榨乾感,也是來自兒童主日學事工未能順利整合進教會的整體發展與願景中,徒然成為每年紀念主日時的成果回顧。因此,兒童主日學,並不是只有主日學老師的事,而是需要教會長執們一同想像未來的可能。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總會主日學事工3-1:培育上帝的兒女

【特別企畫】總會主日學事工3-3:在主愛中種下盼望的種子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