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總會主日學事工3-3:在主愛中種下盼望的種子

◉溫馨之家(資深主日學老師)

筆者從事兒童事工已30多年,深感能在主日學參與服事是上帝的恩典,若沒有這樣的恩典,我的生命不會如此豐富。回顧早期教育方式,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機會站在台前訓練口語表達,但主日學的服事提供這樣的機會。孩子們是最真實的觀眾,枯燥乏味的論述並無法吸引孩子的專注,為了吸引孩子的目光,主日學老師必須不斷檢視、改進、提升教學力。因著主日學的教學經驗與磨練,相對提升我的職場表達力,了解如何吸引長官或評審委員們的注視及聆聽,並觀察他們臉上微妙的變化。

回顧自己從小在教會長大,高年級班結束,升上國中就開始擔任主日學小老師,協助主日學老師分聖經、發課本、分彩色筆、課程結束後整理環境。這份特殊的存在感,也陪我度過苦悶的國中生活。當時,教會並沒有師資培訓班,更別說有團隊培訓,主要以主理老師搭配小老師,有如師徒制般的合作,小老師們能貼近主日學老師身旁做中學,從配唱、翻圖卡、演戲、各樣的配搭,同時觀察每一位老師的特色,讓小老師可以有典範、模仿的對象,學習各樣教學模式,直到小老師能夠獨當一面,擔任合班、分班、夏季學校課程的籌畫者。

▲主日學生參與主日禮拜獻詩。(相片提供/總會教育委員會)

青少年擔任主日學小老師時,教會也不吝給予一人一本教師本。早期主日學教材除了聖經課程,後面都有靈修小品,或是淺顯易懂的福音故事。這些故事既流暢又感人,每每閱讀完之後,總能在信仰上有所激勵,帶給老師們莫大的幫助。此外,當時的教學課程內容簡單易懂、容易操作,當班級老師有突發狀況時,小老師也可依樣畫葫蘆完成。反觀現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出版的主日學教材,編輯者雖十分用心透過各樣的神學觀來處理教義,期盼達到信仰反思,但是這些有深度的內容,對主日學老師和兒童本身來看,都顯得較為生硬。

從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來看,國小時期的孩子正處於具體運思期階段,對具體的事件能展開邏輯思考,但仍無法抽象思考。國小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對聖經故事及信仰典範人物建構認知的重要時期。簡單來說,老師們必須透過具體的人事時地物,來傳遞聖經故事,孩子們才能理解。若以具體的人事時地物豐富地傳述聖經中的故事,讓孩子聽到上帝對人的拯救,不但會加深孩子們的聯想記憶,也能讓他們看見信仰中的盼望,從中體認到人性雖然有驕傲、嫉妒、憤怒,但上帝深知人的軟弱,期盼人的悔改。這樣的教導,可幫助孩子在信仰中學習自我接納,勇於面對陰暗面及失敗、勇於改變,在愛中獲得安全感,種下一顆盼望的種子,當人生走岔時,仍有一條回家之路。反之,若只單純論述信心、八福、聖靈果子等抽象論述信息,加上故事又過於片段,除了考驗主日學老師的能力,這般道理式的論述也難以進入孩子的內心,更別說能幫助兒童對聖經故事及人物有基本認知的輪廓,進而進入長期記憶。

▲總會每年舉辦師資培訓研習。(相片提供/總會教育委員會)

因此,兒童主日學教材需要更多從兒童的視角來設計,除了能讓新手老師按部就班地運用、老練的主日學老師輕鬆上手,也能讓孩子喜歡主日學,激起孩子對認識上帝的渴望,知道如何把信仰實踐於生活。當孩子獲得福音的滋養,就能實踐保羅所說:「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9章22~23節)因此編輯者需要了解地方教會教學的困境,延攬兒童教育實務之人才,集思廣益讓教材淺顯易懂,才不會辜負地方教會的老師們,造成地方教會捨總會教材不用,改選擇其他單位出版的教材。

除了關注孩子之外,我們也需要關顧、扶持主日學老師,教會領導者不能讓主日學老師們單打獨鬥、獨自摸索,直到教學熱忱被現實消磨殆盡,日復一日的服事。就此,主事者理應培育師資、建立主日學的團隊,透過課前備課、課程問題討論、教學技巧分享、班級管理的交流、團隊建造等,讓主日學老師透過彼此扶持,進而建立緊密的關係。運用團隊協助新手銜接主日學的服事,教會才能不斷地承傳,將寶貴的福音傳給下一代,如同早期的主日學老師們以福音牧養我們,今日的我們也當以福音牧養下一代,讓信仰可以透過主日學教育,繼續不斷地承傳下去。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總會主日學事工3-1:培育上帝的兒女

【特別企畫】總會主日學事工3-2:兒童主日學停看聽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