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障福電影特映 廖紀華從《無聲》談系統失能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屏東報導】平安基金會經管屏東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定期舉辦電影放映與座談活動,透過影像與社會大眾交流身心障礙、轉型正義、高齡等社會議題。10月14日晚間,屏東障福中心在屏東縣圖書館總館舉辦《無聲》電影特映會,並邀請高雄國軍總醫院總醫院社工主任、擁有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與博士學位的廖紀華,在映後中以「性學和社會學」和「生態系統理論」角度與談。

屏東障福中心主任陳芬芩在開場致詞表示,這是中心第二次在圖書館、第一次在晚間辦理電影活動;這次參與者以社會大眾居多,期達到不一樣的倡議效果。活動為免費索票,現場配有手語翻譯和同步聽打。

(攝影/林婉婷)

《無聲》上映於2020年,柯貞年導演,並與林品君共同編劇;劇情以在2004年至2012年期間真實發生的「南部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為基礎改編。在現實的案子中,該校總共被查出有164件性平案件,有93位被害人、90位加害人。但廖紀華強調,這樣的事件不是特例,也不只發生在特教學校,而是每個環境都可能;她呼籲眾人不要因此標籤特教學生。問答時間,有民眾分享軍隊、職場也有「結構共犯」的情形,要如何「同流不合汙」或是「同流合汙後悔改」,是人性的掙扎與考驗。

(攝影/林婉婷)

廖紀華點出,「一起玩」就像是芝麻開門的指令,在劇中象徵著性侵害、性騷擾事件的發生。「玩」是愉悅的,但在影片中可以看見被害人們對侵害只有痛苦、麻木、凝重,為何這樣的傷害事件會被加害人、旁觀者稱為「玩」?

廖紀華近一步從「生態系統理論」探討哪些「失功能」導致電影中/現實中的問題發生。生態系統,指個體成為現在的樣子,是環境與他人形塑而成。該系統的核心層是個體,緊鄰則是微系統,依序外推為居間系統、外部系統、宏觀系統、時間系統。

「微系統」包含家庭成員、學校老師、同儕朋友、社區鄰居、公司雇主與同事;《無聲》男主角張誠情緒最崩潰的瞬間,是察覺到母親對他抱持異樣眼光與恐懼;小光的朋友知道他長期被老師傷害,但幫助他的方式竟是陪著他去侵害別人。「外部系統」包含社會、媒體、教育、法律、宗教等;劇中校長關心學校發展更勝學生安全,但王大軍老師卻努力保護學生、調查案件。

(攝影/林婉婷)

而這兩者之間的,是居間系統,就是足夠的觀察、暸解、溝通。孩子究竟需要什麼?廖紀華認為,或許就是足夠的「陪伴」。曾經,她剛處理完兩件自我傷害個案,遇到一位護理人員抱怨親子關係不和睦,廖紀華在當下跟對方說「只要孩子好好活著就很好」;該護理人員事後與廖紀華分享,自己在那之後不再與孩子針鋒相對,也成為關係改變的契機。

廖紀華受訪時表示,很高興屏東障福中心能舉辦這麼別具意義的活動,當她接到與談邀請,便自己先看完電影,也在課堂中播放給學生們觀看,確認大眾反應,調整要怎麼帶領座談內容能更有啟發。她不諱言,《無聲》的劇情很沉重,所以要配合映後座談,讓眾人透過討論,在感覺沉重之餘,還能反思每個人可以為自己、為家人、為他人做些什麼,「越來越多人去關心,就不會是『無聲』的人;面對求救的人,我們知道他們不是在『玩』。」

(攝影/林婉婷)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