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向望 台海和平不受威脅是年底選戰主軸

「民主的向望:二戰後台灣選舉制度沿革及北高市長選舉」講座暨論壇,10月15、16日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行。(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主辦、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承辦的「民主的向望:二戰後台灣選舉制度沿革及北高市長選舉」講座暨論壇,101516日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行。其中「1990年代的北高市長選舉與民主深化」與談人之一為前民進黨中央黨部祕書長羅文嘉,他分析,好的選舉戰術前提是精準分析社會結構,然而台灣近年選舉都受中國干擾甚大,因此2024年總統大選,台海和平穩定且台灣不受中國併吞威脅會是選戰最大主軸。

「民主的向望:二戰後台灣選舉制度沿革及北高市長選舉」講座暨論壇,10月15、16日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行。(攝影/邱國榮)

羅文嘉指出,對社會結構沒有精準分析,無法產生動人的選戰訴求,而今年的縣市長及縣市議員選戰結束後,台灣社會向往的是民主安全,且要求的聲浪凌駕於其他各樣議題。觀察近年來選舉,國民黨聲勢似乎很難爬升,不是因為國民黨愚蠢,而是在社會結構上,國民黨始終找不到路線,不再如同1990年代高喊保衛中華民國時還有諸多悍將,「他們現在言語行徑都親近中國共產黨,現在保衛中華民國的反而是民進黨。」

羅文嘉表示,選舉必然有話術與戰術的操作,作為公民不能迴避選舉,要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應該要有更多公民參與選舉,並且要有分析、判斷資訊的能力,分辨假消息與選舉話術、政治話術,以做出更正確的選擇,知道為何而戰、為何妥協。他強調,選舉是民主的重要一環,代表民主不是菁英決策而是集體決策,相信民主決策的正確性會高於少數人決策,會提升公共議題的討論,「其實政論節目可以不用看了,因為台灣要走的路是要有思辨能力的討論。」

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創辦人兼執行長何榮幸指出,民主國家的社會都會陷入分裂與嚴重分歧,台灣則是在國家認同方面有嚴重的矛盾,台灣社會現在最重要的主軸是「抗中保台」,卻是在社會分裂當中談。日後選舉要能夠說出動人的訴求,同時避免族群動員,這是最能夠在選舉過程中獲利卻也最能夠撕裂台灣社會的手段,必須要避免,因此,政黨應教育傳統支持者並與他們對話,不要訴諸族群鬥爭,「不要在撕裂社會的同時又要抗中保台。」

何榮幸表示,1994年台北市第一次民選市長,候選人趙少康利用族群動員手段,把地方性選舉上綱為中華民國保衛戰,造成台灣深藍與深綠兩極對立,如今的對立遠大於當年,「現在要集思廣益,反對運動與民主運動要進入3.0版。」尤其面對中國干擾、全球挑戰、資訊戰與假新聞等,今後選舉若不能像1990年代民進黨競選北高市長與總統大選那般提出新故事、向往的願景,會被知名政論節目媒體人綁架選舉走向,導致候選人解決當前困境的能力沒能突出,這也是台灣當前的困境。

前高雄市文化局局長尹立則指出,民主制度的選舉本身問題很多,就連歐美民主先進國家,都會有利用選舉而使民粹特別突顯的時間,可是民主依然是最好的制度。「我還是相信民主,它不是完美解方,但它有除錯機制。」高雄使用罷免機制,成功罷免掉前高雄市市長韓國瑜,罷免是公共論述,所以民主值得相信,會使一個國家成為更好的國家。

資深媒體人、前台北市市議員簡余晏則分析,政論節目從標準到台語論述,與威權擴散與民主滲透的之間關係。她指出,現在網紅意見領袖的聲音相當重要,政論節目已經難敵網紅,網路聲量取代了政論節目的收視率。從數字分析,現在選舉要競逐的舞台不是政論節目,而是網路,以至過去選舉的文宣招數跟現在有很大差異。此外,大眾傳媒被中國影響已深,網路傳播內容同樣被中國滲透,這是台灣社會今後必須要面對的議題,台灣的民主力量才能繼續前進。

「民主的向望:二戰後台灣選舉制度沿革及北高市長選舉」講座暨論壇,10月15、16日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行。(攝影/邱國榮)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