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你是有目的地對人好嗎?

(相片提供/Pixabay)

◉李瑞娟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Carl Ransom Rogers)在他的學說裡面提到價值制約,例如在公園裡,我們常聽到有些父母會對孩子說:「你再哭,我就不愛你了。」這就是價值制約。羅傑斯認為,孩童在無條件的正向關懷中成長,對其成長與發展有很正面的影響。於是,我把羅傑斯的學說在長者教室中做分享。

這些長者們多是年輕時代就忙著討生活的勞動階級,有些讀到國小畢業,有些甚至不識字。但也有例外,有護理師、布行老闆或退休老師在其中。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認為羅傑斯的學說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尤其對長者要善終來說,更是一個反省道歉的大好機會。我不放棄任何機會,心想若反應不佳,下次再修正也沒關係。他們聽講後雖對學說陌生,卻很認同「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這種說法。

我鼓勵他們繼續思想:有些父母會希望孩子能完成他們年輕時沒達成的目標,因此孩子即使是想讀文學,卻為了不讓父母失望而改念商。好不容易畢業,父母又希望孩子如何如何,人生劇本都照著父母的期望走,實是不必要的「有條件的愛」。我問他們,這種父母多不多?他們說:「多。」我補上一句:「我們的父母可能曾經這樣對我們,但我們成為父母後,有沒有也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這問題令他們點頭深思,人對人常常是有條件的愛,孩子考到第一志願覺得真是光榮與驕傲;孩子落榜,除了指責與冷眼對待外,還不可避免地在家中形成低氣壓,好像沒有達到期望,就是無法翻身的「魯蛇」。

有些父母以「有條件的愛」的心態對待孩子,企圖影響他們的人生,然而耶穌所展現的愛是無條件的愛,無論我們多糟糕、人生不管多失敗,只要我們肯悔改,祂都一樣愛我們。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愛,就是我們可以讓長者們聽聞的福音好消息!

基督徒也該時時察驗自己,是否忘記耶穌的教導,不小心讓這種「有條件的愛」參雜在事工當中?有些教會很火熱,尤其年底選舉又到了,許多牧者拉票,不照他們的想法投票,在團體裡就被當「外邦人」 ;若照著牧者的想法選人,就當「自家人」噓寒問暖,這都是教會裡常見的狀況。我們要警醒、再警醒! (作者為發光傳媒主編)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