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銓(實驗學校校長)
我在一所以德國華德福教育理念為中心思想的實驗學校任教。華德福教育很注重孩子全面性的人格發展和養成,而不只是在學校的學習,所以很必然會跟有意讓孩子入學的家長談到他們的教養方式,了解他們的觀點和做法,並提出建議。
一開始,我們常以為對實驗教育有興趣的家長,對認識和吸收各種教養觀念應該非常開放,並且樂於討論和調整想法和行動。然而,其實有些家長並沒有意願接受不同於他們觀念的教養方式。我們曾不止一次在與來訪家長的互動中聽過對方說:「你們講的這些理念都很對,我也都聽過,但『我』是他父母,我最了解我的孩子,我最知道該怎麼對待他。」而這還不是最直接的,我們甚至聽過:「你沒生過小孩,你不懂為人父母的心。」
我可以理解這樣的防衛心理,因為一個人的教養觀念,常常可以連結到自身童年時遭遇,以及後來延伸出來的價值觀。如果要改變教養觀念,有可能等於要去重新看待自己先前的生命故事,調整價值觀。甚至,有時候要承認自己以前錯了,爸媽其實才是對的。這叫人情何以堪!
舉一個最常聽到的例子。很多會考慮實驗教育的家長,往往小時候曾受父母威權之苦,很排斥威權的感覺。他們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見,很多大小事讓孩子從小就有很多選擇,自己決定。這樣聽起來,好像是在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然而,過於年幼的孩子,其實還無法預期自己所做的選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更不要說能負責或承擔。當他們做了後悔的選擇時,由於無法理解因果,烙印在他們心裡的反而是困惑、憤怒和不安全感。
而且,在孩子面前,有些家長會很直接地批評其他大人,以及孩子犯錯時,家長卻先跟孩子道歉當教養開場白,這類看似破除威權的行為其實都會讓孩子感到「大人不可靠」。相當多來自這樣家庭的孩子表現出高度自我中心,「錯的都是別人」的語言表達和心理狀態隨處可見。
理想的情況,應該是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周遭大人的能力和形象是可以給他安全感的,是「權威」的。換言之,家長要有能力和時間為很年幼的孩子做好所有決定,才是孩子穩定的人格發展開端。
確實,沒人可以保證什麼樣的教養方式就一定可以教出什麼樣的孩子。但,如果一方面說注意到自己的孩子有狀況,一方面卻又捍衛自己的教養方式,我想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