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眺港真情 歷久彌新

東部中會新港教會老屋群

文圖◉劉聖秋

記得那次偶然邂逅老屋,是在我第一次造訪台東縣成功鎮時。陰雨綿綿的傍晚,獨自沿著彎彎的公民路駕車,繞過山丘上的地政事務所和警察局,下行至市區,棋盤式的街道讓我很快就認識了幾條主要道路。

信步沿民權路往海的方向走,我在一個可以眺望燈塔和漁港的斜坡路口旁,看到一棟兩層樓日式老屋,藍白色上漆掩不住歲月的痕跡,門上暖簾寫著大大的「眺港」二字──這是間猶在營運的二手書屋、地方故事館。屋雖老,但室內燈火輝煌,在逐漸變深藍色的港邊,與漁火相映。一個火車開不到的偏鄉,一間老屋裡的書店,必然無關商業利益,是個充滿理想的存在。

昭和老屋宅 訴說百年故事

老屋如今屬於東部中會新港教會,之前是戰後來此行醫的高端立醫師所有,更往前推,是起造者菅宮勝太郎的產業。菅宮勝太郎與成功鎮的發展史息息相關,1922年他奉調來此就任新港支廳長,建設棋盤式的街町、聯外道路、下水道和漁港,為地方打下影響深遠的基礎。1932年他建造了這棟家屋,落戶生根。據說菅宮勝太郎常在二樓眺望港口,以漁港的修築為傲,並且終老於此,葬在新港。

戰後,高端立醫師從高雄岡山來此行醫,於1946年購入此宅,整建為主治內科及小兒科的高安醫院。高醫師仁心仁術,許多前來就診的病人付不起醫藥費,他也不以為意,鄉親們於是常拿農作、漁獲代替診療費,聽說還有從家裡搬大石頭來抵帳的,如今就安放在庭院裡。這期間醫師的父親高篤行牧師也來到這裡,聚集信徒在此聚會,成為新港教會的開端。可以說,父子二人都在老屋奉獻了餘生。

在老屋解除醫師宅院的任務後,為免老屋轉手於陌生人而前途未卜,也為了珍視前人的愛,新港教會買下已然破敗的老屋,思索如何讓老屋重生。除了以書屋等形式營運,支應修繕費用,當時的牧師劉炳熹認為,更重要的是藉由這棟老屋連結人們的情感和記憶,在世代傳承間締造新的故事。在教會及地方人士奔走下,十多年的購屋貸款終於清償,並獲得文化部經費挹注而研擬修復計畫,2020年動工整修,老屋眺望漁港的故事自此展開新頁。

2022年重新開放的老屋,已然重現菅宮勝太郎時期的典雅風貌。修復工法十分細緻,屋頂以銅瓦片復舊,排水管上端的集水槽也是銅作工藝「牛腿式」水槽,屋子外牆牆面押緣採用繁複的「簓子下見」工法,即固定間距鎖上與雨淋板咬合的鋸齒狀木壓條強固,雨淋板壁面最下緣的「雨押」亦用銅片包覆。老屋內部裝修同樣充滿考據過的細節,並以透視方式呈現建築若干重點,例如「編竹夾泥牆」的工序、「大引」等地板下的支撐結構,和藏身於天花板上方猶如建築身分證的上梁記牌「棟札」……,細細觀之,處處是建築工藝美學。當日參觀老屋時,導覽大姊提到通往二樓的木梯原是沒有扶手的。那身著和服的前人如何上下陡斜的階梯?原來要手腳並用名符其實地「爬」樓梯──上樓雙手扶著梯板往上攀爬,下樓則以同樣姿勢拾級而下。

眺港咖啡館 品嘗杏林春暖

在老屋旁,還有一棟貼著土黃色溝面磚、磨石子牆面的老洋房,這是高端立醫師增建的診間,有五、六十年歷史,2021年也進行整建。

在去除後人施作、加裝的痕跡後,按原有色調粉刷、將壁面和檯面打磨除汙,重現了昔日的雅致,現在是咖啡館「眺港Café」。咖啡館內的空間順應原本診間的格局,將掛號室改造為半開放包廂,還有和室等座位區,相當舒適宜人。這裡推出的幾款漢方咖啡和養身茶十分獨特,是具中醫背景的老闆開發的飲品,同時也是對這棟曾是醫療院所的老屋致敬。

新港禮拜堂 見證東岸榮光

在這片由米黃色矮牆圍繞、花木扶疏的新港教會園區內,教會的禮拜堂也是值得一提的美麗建築。這座禮拜堂由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傅義修士(Bro. Felder Juilius)設計,1977年落成。修士在1960年代自家鄉瑞士遠渡重洋來台東,奉獻人生的精華歲月,為海岸線設計了40多座教堂,猶如一串珍珠項鍊,而新港教會禮拜堂就是其中一顆。


禮拜堂是現代建築風格,屋頂和壁面以不規則的塊面構成,堂內座位區分三個區塊,以講壇為中心呈放射狀規劃,因為平面空間不對稱,所以每張長椅的長度都不一樣,座椅造型俐落,與簡潔的空間相合。講壇上方的十字架正對著東向的大門,每天曙光首先照向十字架,並隨著時間挪移,在堂內造成各種光影效果。特別的是,壇上的講台並非置於中央,而在面向會眾偏右的地方,會友說這個位置環場音效特佳,一試,果不其然。

新港教會的老屋群見證了幾個世代奉獻與愛的故事,本地人與異鄉人共同織造了眺港的浪漫,讓這裡成為人們的心靈港灣。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1條評論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