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教會宗教改革演講 強調改革中的教會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10月31日是宗教改革紀念日,是為了紀念馬丁路德開啟的基督教宗教改革,起因於馬丁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在威登堡提出了《九十五條論綱》。七星中會濟南教會在此紀念日的前夕,10月30日中午於該教會舉辦「宗教墮落?又如何改革更新?」的主題演講會,講員是該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鄭仰恩,講論宗教改革紀念日的省思。

宗教也會墮落。鄭仰恩根據教會歷史所進行的分析,中世紀的聖禮制度、聖徒與遺物的崇拜、以及政教關係等,使教會走向了腐化。

他指出,對於重洗派及門諾會、兄弟會等小派教會來講,宗教墮落是在第四世紀開始,因教會成為羅馬國教後,隨著教會的門打開,也將通俗信仰帶入教會,信仰價值觀也逐漸扭曲,也因此許多認真的基督徒開始思考禁慾與修道的生活方式逐漸盛行,繼之而起的「悔改禮」成為中世紀聖禮制度的中心,而且被系統化,其中一項是祭司所要求的補贖工作。

補贖工作在到了中世紀末期,卻成為了一門生意,補贖的部分可由贖罪券代替,因為教宗有權分配耶穌和歷代聖徒所累積的「功德庫」,甚至教宗西篤四世(1476年)更將贖罪券擴大到所謂煉獄中的受苦者。

關於聖徒與遺物的崇拜,他指出,在重視殉道的文化影響下,殉道者的墳墓很快吸引成為大眾的信仰,聖徒的墓地帶有醫治與驅魔的功效,聖徒日開始盛行,逐漸的,聖徒遺物也被視為具有極大的靈力,成為膜拜的對象,蒐集聖徒的寶匣成為盛行的文化,更是獲利豐盛的生意,甚至還發展出了二手店,而這些宗教做法堪稱是庸俗的宗教心態。

至於中世紀的政教關係,他指出,因基督教成為國教,教會成為了特權階級,然而教會的腐化也促成了修道主義的發展與普及,但到了中世紀後期,修道主義也腐化。此外,受到第九世紀封建制度的影響,教會成為財產的擁有者,主教成為諸侯,教會開始濫權,產生了買賣聖職等問題。

(攝影/邱國榮)

宗教如何能夠改革更新?根據教會歷史,鄭仰恩點出四個層面,分別是行政的改革、靈性的改革,以及馬丁路德的貢獻、加爾文的貢獻。鄭仰恩指出,馬丁路德認為教會腐化的因素不是行政與靈性方面出了問題,根本的原因是信仰觀念偏差,因而強調信仰觀念要回到正確信仰;至於加爾文的貢獻,則是強調生活要活出「成聖」的生活,這要靠制度化的法規與紀律,並且加爾文重視講道與查經,進而社會的制度化也是教會推動,藉由教育、法制化及紀律來改革生活。

宗教改革運動的遺產和提醒。鄭仰恩提出三點;一、唯獨聖經、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唯獨基督;二、信徒皆祭司和天職的社會政治內涵;三、破除偶像和不斷改革的精神,也就是說,真教會應該是「已經改革且繼續改革中的教會」。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