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的名字 楊翠談白恐女性政治受難者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台北報導】電影《流麻溝十五號》熱映中,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楊逵的長孫女、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前代理主委楊翠表示,縱有影評認為《流麻溝十五號》電影不夠寫實,但她個人認為論藝術、美學,《流麻溝十五號》拍得比《返校》好,且一部電影要放到時代脈絡裡,若能在當代社會產生激盪與對話,便證明《流麻溝十五號》故事感染力高;她更期待年輕世代看完電影後,能對電影說故事的方式給予真實的評價,到底哪裡好、哪裡不好。

由法律扶助基金會主辦的「逍遙法外法扶跨界講座」第86場,11月3日晚上在左轉有書登場;邀請楊翠以「妳的名字——白恐中的女性政治受難者」為題主講。楊翠解釋,《返校》上映時,當時社會對白恐歷史還在問「要記得還是遺忘?」氛圍,而《流麻溝十五號》的三位女主角,是多位女性政治受難者當年受到刑求的縮影、投射,用較美學的形式來象徵呈現;她認為這部電影的論述仍有時代意義。

(攝影/林宜瑩)

楊翠直言,以「女性做為行動的主體」,重新看女性政治受難者的故事,關注女性政治受難者被害過程中在性別、政治上的雙重壓迫,這是「轉型正義」過程中應反省的觀點。因為從她投入研究、口述記錄的經驗,在台灣普遍是父權文化的視角下,多數人普遍認為白恐時期的女性政治犯,是「被動」追隨其男性親友,或是被認為「無辜受其連累」而受害;在歷史型為主體的行動意義,女性經常被化約或抹除。

楊翠以維吾爾維權行動者熱比婭為例指出,當她為自己的政治理念犧牲與家人相處,甚至讓其家人遭受迫害時,大家對她的批評是拋夫棄子、沒有善盡照顧家庭的責任;可是當男性為政治犧牲家庭時,大家卻反而歌頌其犧牲的偉大,如林覺民《與妻訣別書》廣被流傳。楊翠點出,女性長期被排除於政治場域之外,一方面被視為政治冷感者、無知者,一方面將參與政治的女性視為「政治惡女」,她強調轉型正義若缺乏性別觀點,就會忽視女性做為行動主體的內在動能與多重外在的壓迫。

(攝影/林宜瑩)

楊翠說,根據促轉會「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統計,在白恐的1萬4946名政治受難者中,女性有498人,占3%;其中遭死刑的有27人。可是,仍有許多女性受難者因有多重身分、名字,或是從中國隻身來台即被抓關、處決。這也是為何外界認為白恐怎麼都在描述台灣人受難的個案,事實上,女性政治受難者中,外省籍反而略多於本省籍,然外省籍受難女性因無留下任何個案資料,導致無法傳講她們的故事。

楊翠也談到女性受難者在獄中遭受刑求的情況,根據極有限的倖存者描述,女性跟男性受難者一樣的刑求外,還有「用牙刷擦女人陰部」「拿鋼琴線刺女學生的乳頭」這樣的口述;雖說這些刑求都難以求證,可是根據相關人口述,包括李世傑回憶,六張犁軍法看守所某吳姓輔導官每晚「召見」年輕女囚到房中去「輔導」;或是陳勤回憶,在新生訓導處相當受男難友歡迎的59號,每天晚上都會被「上面」調出去。楊翠說,這些案例看來雖是少數,可是不能忽視其真實存在。

很早就在蒐集研究女性政治受難者的楊翠說,未來不排除舉辦特展,讓這些史實能真實呈現在台灣國人面前。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