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台南報導】130年前,蘇格蘭宣教師巴克禮與護理師伊莉莎白結為連理,伊莉莎白簽署巴克禮16歲立約的獻身文,並在隔年攜手到台灣宣教。為迎接設教120週年、記念巴克禮及伊莉莎白結婚130週年,並特別感念伊莉莎白對台灣貢獻,11月6日下午,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婦女事工委員會、研究與發展中心、台灣教會公報社、新樓醫院等單位,共同舉辦「做在主身上」伊莉莎白紀念禮拜暨伊莉莎白紀念教堂事略揭牌禮拜。會中發表《福爾摩沙的呼召:巴克禮牧師夫婦文集》,讓未能合葬的巴克禮與伊莉莎白終能夠於文字相守。

(攝影/林婉婷)

1893年,巴克禮及伊莉莎白來到台灣,伊莉莎白便發揮護理專業、投身醫療宣教;後因罹患腦瘤,1909年回英國看病後返台途中過世,安葬在上海。總會研發中心主任黃哲彥牧師在禮拜中介紹甫出版的《福爾摩沙的呼召:巴克禮牧師夫婦文集》,談到1980年,時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張清庚牧師,前往英國探望蘭大衛牧師娘連瑪玉,她提出將伊莉莎白遺骸遷回台灣的心願;但因為上海外國人公墓已變遷,這個願望難以實現。

黃哲彥在2008年收到張清庚書信並得知遷回遺骸未有結果,思考該如何透過其他方式完成連瑪玉和張清庚的託付。2021年,他整理資料、聯繫相關單位,希望舉辦伊莉莎白紀念禮拜,然遇到疫情而延期。

今年恰逢巴克禮與伊莉莎白結婚130週年,於是由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和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共同企劃、前衛出版社出版、11月正式發行《福爾摩沙的呼召:巴克禮牧師夫婦文集》,終於實現巴克禮和伊莉莎白的「合葬」。黃哲彥鼓勵各界購書來認識、記念巴克禮與伊莉莎白的宣教腳蹤。

黃哲彥牧師。(攝影/林婉婷)

《福爾摩沙的呼召:巴克禮牧師夫婦文集》內容為巴克禮著作《為基督贏得福爾摩沙》(1935年)和伊莉莎白著作《從台灣遙寄給男孩女孩的書信》(1910年)合譯。伊莉莎白筆下的這6封書信內容,包含台灣史地與人文風情、面對文化衝突的感嘆、在部落宣教與生活體驗、宣教師學習在地語言的重要性、緬懷宣教過程結識的本土信徒、不同信仰對遇和信仰典範。根據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主任盧啟明牧師所撰寫的致謝文,這6封書信過去收錄在巴克禮檔案附件,因此未被留意;期許這次文集出版能讓讀者領略女性的宣教史觀。

延伸閱讀:巴克禮牧師夫婦書信集出版 跨時空的宣教勉勵

台南中會婦女事工部獻詩。(攝影/林婉婷)

紀念禮拜主禮者、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牧師劉炳熹以馬太福音25章31至46節經文、「做在主身上」為題證道,談到伊莉莎白在台灣的服事,就是在實踐主題經文的教導;也直言今日人們難以想像為何當初外國宣教師願意來到台灣,最好的解釋是他們在台灣人的需要上看見上帝呼召。

東門教會主日學吟詩。(攝影/林婉婷)

「每個看起來偉大的服事,都從最微小的付出開始。」劉炳熹細數巴克禮與伊莉莎白在神學教育、醫療傳道、婦幼照顧等事蹟,也提到巴克禮記念伊莉莎白的方式,是每年在她安息那日奉獻、支持孤兒院,延續伊莉莎白照顧弱勢的心願;盼望透過禮拜記念女性的美好腳蹤,也提醒現代的信徒們跟隨上主。

(攝影/林婉婷)

在信息後,眾人吟唱〈巴克禮獻身文歌〉,由主辦單位代表:劉炳熹、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代議長老蔡勝家、第9任牧師羅仁貴、總會副書記潘恩盛牧師、盧啟明、新樓醫院院長劉啟舉、台灣教會公報社總編輯陳逸凡、總會婦女主委陳惠琴長老等人共同簽署獻身文。該獻身文展版也在禮拜後開放與會者簽名。

紀念禮拜後,眾人移步至伊莉莎白紀念教堂,參加紀念教堂事略揭牌禮拜。

由東門教會牧長、牧師娘、女性小會員等共同揭牌。(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