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成為更好的共同體

一部好的文學或影視作品,前提必然是有故事想要說,至於其藝術成就評價如何?則不是創作者所要關心的第一要務。近期上映的《流麻溝十五號》就是一部有故事要說的電影,是以曹欽榮費時十多年光陰、累積上百次採訪的女性思想犯口述歷史書籍為藍本,拍攝出屬於台灣的故事。

電影人物雖是虛構,但一個個元素的背後,都是真實的存在。被關押的舞蹈家、被逼從軍否則凌辱殺害的山東流亡學生、組讀書會的知識青年、被軍官搶親而殉情的在地兒女、大筆一揮就改判決為死刑的掌權者、甚至槍決前刻意留下微笑遺照的思想犯,歷史班班可考,都能找到呼應的真人真事,讓人不禁流淚。

有人熱情推薦電影,卻也有氣急敗壞的人指控其背後有「政治企圖」。但任何有意義的故事背後,當然有相呼應的價值與觀點,不應視為惡意的詭計。《流麻溝十五號》陳述的歷史,從來不是鼓吹仇恨與報復,卻是要人不可遺忘這片土地上的過往,這些故事橫跨不同族群,嘗試讓台灣凝聚成一個更好的共同體,這本來就是超越單一黨派的「政治企圖」。

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以「平庸的邪惡」(The Banality of Evil)概念聞名於世。這個概念起源於她觀察納粹「最終解決方案」主要執行者阿道夫‧艾希曼(Adolph Eichmann)上法庭受審。她發現,艾希曼竟然不是心理變態也不是殺人狂魔,只是個想在官僚體制中力求表現與升遷的「平凡人」,然而讓數百萬偤太人被關押至集中營的卻也是這樣的「平凡人」。

事實上,若失去了方向與價值,任何表面上「中立」與「理性」,都可能造成平庸之惡再現。民主之所以可貴,不在於每個決定都是「去價值化」的不沾鍋,而是這些決定代表了一個群體的共同意識,以及公民品質的展現。當選民珍視自由、平等、博愛等價值,自然就會選出與這些價值相對應的政治人物;反之亦然,而整體社會也必須共同承擔。

無論是積極熱血、無怨無悔地為理想獻身,或無冷無燒、百無聊賴平凡度日的人,都應該理解,每個行動背後,都呼應相對的價值,無論是政治決斷,或者信仰實踐,皆是如此。當有文史工作者及影視從業人員願意扛起台灣歷史重擔,甚至遭受不明就裡的責罵,無論是否做得盡善盡美,都值得表達敬意。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