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流麻溝十五號》刻畫的台灣原型

(相片提供/Pixabay)

◉黃宗玄

近日,由台灣歷史改編的《流麻溝十五號》在大銀幕上映,吸引了許多觀眾,更創下首個週末就超過500萬元的票房。然而,這個大家不太熟悉的電影主題,背後卻將那個年代的心酸跟苦痛,牢牢地刻畫入人們的心中,也一次解開多年未解的困惑。

在片頭,綠島的海浪拍踏著岩石岸,數個驚慌失措的女孩,被半推半拉地送上島。前途未卜的謎團,就像只留下編號的人生一樣,充滿了荊棘跟壓迫。這是新生訓導處的場景,更貼切地說,就是一座再教育營。

來自各處的「新生」們,大都不知為何而觸犯了大罪,有的則是為了保護家人與同學而草率認罪。在這兒,她們受到威逼,必須展現忠誠,務求反共的思想時刻落實,否則將會付出生命,並且遭受各種凌遲。

事實上,電影所呈現的,是一個多語言、族群跟不同來源的交會,但同樣被限制了自由,禁錮了靈魂。同樣的場景,大概就只有在納粹時代的集中營,以及中國的再教育營了吧!

片中圍繞著三個堅強的女性。杏子作為貫穿全片、代表台灣女子的典型,有著愛畫畫、羞澀、沒自信的性格,但相信光明與善良的存在。嚴桑,是一位新時代女性,跟隨她的先生參與了社會主義大同盟。而飽讀眾多知識與思想的她,更用護理師的身分,實踐她「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能夠彼此尊重」的信念,所以即使對方是壓迫者,她也會在危急時,奮不顧身去搶救。而陳萍,則像她的名字一般,代表從中國山東流亡而來的女子。她或許因為身分的特殊,還有曼妙的舞姿,獲得了大隊長的青睞,但她的願望一樣卑微,只是想要見她的妹妹一面。

大時代下,導演要還原給這時代的我們,並非哀嘆,而是清楚蔣家政權的所為,以重現蔣經國的原音,呼應真實的血跡斑斑。這讓長期以來,只有受害者而沒有加害者的冤屈,得以用唯美與藝術的方式,蔓延下去!

也許,當我們重新拾起這段過往時,內心依舊感傷。然而,就像那張張笑著道別的遺照,永遠震撼並點亮了黑暗。 (作者為新樓醫院物理治療師)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