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流麻溝十五號》隱含的信仰元素

(相片提供/Pixabay)

◉紀福讚

眾所周知,《流麻溝十五號》是一部控訴1951年代後威權暴政的電影。受害者期待出頭天與控訴暴政,是基督教信仰思想的核心,如出埃及記控訴希伯來人被奴役數百年;但以理書控訴主前167年希臘安提阿哥四世暴政,褻瀆偤太人的聖殿與毀壞其獨一真神的信仰;啟示錄控訴第一世紀末羅馬多米田皇帝迫害基督教信仰等,也回應了一個常被耶穌的信仰群體所質問的:「為什麼我們須被釘十字架?」

1921年,蔡培火與蔣渭水反日的〈台灣自治歌〉中,寫著「tio̍h lí-kái, tio̍h lí-kái, goán sī khai-thok-chiá, m̄ sī gōng lô͘-châi」。1946年,陳泗治牧師卻寫了〈台灣光復歌〉:「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中華民國天長地久,不能忘。」1951年,他一度成為威權體制下的統治樣版「行政院政務委員」。基督教似乎完全漠視了那個年代受害群體的哀嚎聲。上帝也好像耳聾的神明,只享受眾生靈的祭祀膜拜。

《流麻溝十五號》主題為「為被遺忘的女性自由思想受害者發聲」,這正是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Annie Ernaux)作品所聚焦的哀嚎。它被選在台灣光復節時上映,控訴當代威權對政治受害群體的殘忍,及重申台灣獨立自治精神。當中其實傳達了許多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信息,最明顯的是嚴水霞(以教會青年施水環為原型)角色的信仰陳述:「信念只藉由『行動』『犧牲』,才會帶出真正的力量與功效』。」(參雅各書2章17~26節)

劇中嚴水霞也教導另一個女主角杏子聖經及禱告。一起搶救落水的強悍迫害者羅幹事,信念是拯救溺水者是表彰脆弱人性中的神性,救恩是不計前仇的修復。最後,片尾以「復活重聚火燒島」,全然傳達基督教的核心信息:上帝讓無辜受害的耶穌復活,宣告祂無罪(稱祂為義);而十字架酷刑只是暴政的象徵,絕非是承受救恩的必要途徑。

「誰能控告上帝所揀選的人呢?誰能定他們的罪呢?基督過去已經死了,且從死裡復活……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羅馬書8章33~35節)保羅詮釋耶穌背負政治叛亂罪名與被酷刑死亡,像似上帝無能「不公義不信實不榮耀」的醜態。唯有「復活」才彰顯了上帝公義慈愛的應許。

羅馬書和雅各書,都以亞伯拉罕獻子為例,解說上帝非獨裁的暴君,只要人的祭祀(包含獻子以示虔誠)。上帝的公義本質,彰顯在祂不坐視任何人被不公義對待的慈悲憐憫審判。

《流麻溝十五號》正論述了這樣的基督教信仰,而非依附不義政權,作為加害群體的共犯,卻被扮演成「愛國基督徒」的虛假樣板:「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中華民國天長地久,不能忘。」 (作者為退休牧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