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願社團擺脫升學主義的桎梏

(相片提供/Pixabay)

◉蛋糕

日本橘高校的儀隊表演,讓觀看國慶節目的台灣人耳目一新,一方面讚嘆日本的社團如此強大,另一方面也有人質疑台灣高中社團怎麼不比人家。

日本的學校社團興盛,稱為「部活」的社團活動占據學生生涯的一大塊。日本社團普遍會在下午3點放學後,進行部活到晚上6點,一週約有十幾二十個小時的社團時間。看到這裡,筆者腦中就已經浮現一些問題:首先,日本就算是高中,依然是下午3點放學,台灣高中的下課時間是4點,再算入第八節就5點了,更遑論下課後還有補習班。其次,升學主義至上的教育環境,認為把時間挪去做這些「不務正業」的社團活動是不能接受的。台灣雖然有社團,學校也有表定的社團時間,不過平均一個月不到10個小時。若把社團活動視為不務正業的話,這個時長就顯得很合理了,畢竟「玩樂」不能占太多時間的。

然而,社團的意義不應該只是單純被當作不認真念書的代名詞,對我來說,社團代表的應該是一種更豐富多彩的生活。上大學之後,有很多從小到大只知道念書的人變得很茫然,發現自己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這些迷茫與不安可能打倒一個人的自信。台灣的教育培養出非常多讀書機器,正因為唯有讀書高,把書讀好就對了,導致學生失去培養獨立思考的機會,所謂的創意和思考早被考科抹平了。如果大學時期強調的是學生擁有自我成長和創新思考的話,就不能在國高中時期用課業捆綁學生。

參加不同類型的社團、加入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這些事都和讀書一樣重要,不可偏重。畢竟,必須在學校中學習的不只是課本上的知識而已,分組討論、與他人協調、合力完成任務、社交和對話等群育,都是出社會後用得到的人際技能。社會普遍認為這些人情道理是常識,沒有讀書重要。卻忽略了,所謂的學習從來就不是只有讀書一途,和志同道合的人組成社團互相激勵切磋也是學習;在舞台上或運動場上同台較量,也是學習的一種。如果說台灣的教育旨在培育出最會讀書的學生,那日本的教育就是希望學生在讀書之外,也要重視其他社交軟實力。

其實台灣也是有相當出色的社團,例如建國中學樂旗聯隊今年挺進荷蘭參加世界音樂大賽奪得季軍,亮眼的表現讓人感到驚豔。若社會風氣不再把讀書看成唯一,或許會有更多莘莘學子從書本的桎梏中解放吧。 (作者為研究生)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