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Tralun 4-4:從山海野地間萃取文化精粹

第13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營

文圖◉林宛柔(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生)

記憶與編織,想像無所不在

腳步繼續進入大巴六九部落的「巴拉冠」,進一步認識卑南族文化中重要的男子聚會所。

大巴六九部落青年領袖、獵人馬力梵‧高麓說明,卑南族是「母系繼嗣」傳統:婚姻是男方隨女方居住;家族姓氏的繼承以女方為主;主要財產如家屋、田地、豬等,也是母傳女;祭祀權的管理與責任,也是由母系的女親屬繼承。以母系為主導的部落傳統中,巴拉冠的青年負責部落各項繁雜的事務與勞動,部落男孩13歲後進入巴拉冠受教導,每三年晉升一階級,直到結婚後,離開巴拉冠自組家庭。爾後若成為鰥夫,則需再回到巴拉冠生活。巴拉冠禁止女子進入,常被認為是對女性不友善的文化傳統,但若了解卑南族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社會,就能明白巴拉冠是卑南族男性的重要空間。

因著此次文學營的安排,我們得以跟隨大巴六九部落獵人進入到狩獵路徑,體驗小說《野韻》與《馬鐵路》中的場景。獵人進行入山儀式,向祖靈說明此次入山的目的,請求祖靈首肯,保守入山的平安與收穫。從大巴六九溪出山口,我們跟隨獵人攀山涉水,體驗獵人入山林需具備辨識獸徑、認識植物的能力,與山林自然的互動也成為族人重要的智慧與資產。

Badai(巴代)與學員分享他創作的起源,來自《理蕃誌稿》與部落長輩口述歷史的矛盾,試圖使模糊的歷史明朗同時,他一步步踏查過去部落的路徑,親手描繪地圖。試圖理解歷史的矛盾促使他著手撰寫小說,從史料的蛛絲馬跡中手繪地圖、人物關係圖、時間軸與故事大綱,透過文學現場走讀分享地方故事與地景如何產生小說。他說,小說創作,特別是與環境、歷史及成長經驗有關的小說,很難與作者的生長記憶與生活經驗脫節,在寫實與虛構之間拿捏、剪裁、編織是小說創作者的技術與藝術。而在這個基礎上傳達創作者的價值觀與個別作品的題旨,經常是作者創作的核心,「我,一系列的作品,記憶與編織、想像是無所不在的。」

向地方學習,為保存文化盡心

文學營的最後一天,邀請近年到Ponso no Tao(人之島,指蘭嶼)進行田野調查的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簡齊儒,她從漢人研究者的視角,以「臥底於一片土地與海洋:蘭嶼田野記事」為題分享進入原住民部落田野調查,互動倫理的經驗。

達悟族是海洋民族,海洋學的極致來自達悟族人的日常,拼板舟的記憶與技藝隨著現代化逐漸被遺忘。拼板舟使用島嶼原生山林樹種為材,小船21塊拼合,大船27塊。製成拼板舟需要運用春夏不同風向季風的智慧,跟隨著從海洋知識建構的傳統智慧,是族群各種祭儀的核心。簡齊儒也提到,拼板舟禁止女性登船,然而許多觀光客無知的侵入,破壞拼板舟的事件層出不窮。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作為漢人研究者的她,帶著向地方學習的態度,為存留蘭嶼文化而盡心。

走在正確的道路,必有祝福

為台灣流行音樂畫上原住民族歌謠色彩的第一位布農族歌手──Biung(王宏恩),也在文學營中分享關於他創作族語專輯的過程,以及暌違22年再次出版全族語專輯的心路歷程。

2000年,Biung製作了族語創作專輯《獵人》,獲得金曲獎最佳方言男演唱人。全族語專輯的製作是來自於他阿嬤的一個心願:「你那麼會寫歌,寫一首我聽得懂的歌嘛!」從小在部落長大的Biung,部落長輩與日常是創作的靈感與養分,回歸到生活的本身,回到那個生活在一起、凝聚在一起的狀態,才真正理解文化內涵與精神。

經過22年,2022年4月Biung發行全族語專輯《Muskun Kata》,是部落過往生活型態的最佳註解。全族語專輯的設計靈感來自部落時常在傳唱的古調詩歌,那是來自基督教的詩歌本。教會中的詩歌本是第一代牧者與長老以古調旋律加上基督教讚美的歌詞,共同演唱並傳承下來,而muskun kata意指「一起我們」。Biung回想,部落中最常聽到muskun kata:一起吃飯、一起唱歌、一起聊天,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在一起,「Muskun kata kahuzas!一起我們唱歌吧!」

Biung提醒進行全族語創作的學員,創作族語並不是把中文直接翻譯成族語。進行族語的創作要追求正確性,創作的同時要多問長輩,了解族語的內涵,如何去運用。族語本身即帶有聲調,「族語會賦予你旋律的本能與創作靈感。」他鼓勵與會學員,若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必定有祝福。

多元族群創造敞開性

文學營最後「關於寫作這件事」講座,邀請從文學營出身的阿美族作家周牛莒光與桂春‧米雅。

周牛莒光是諮商心理師,他的作品書寫描繪出周遭各種小人物的故事,包含《倪默(Nima),誰的:一位心理師的小說集》《一位原住民心理師的心底事》《親愛的6c精神科書寫》以及最新的《倒影》。

「寫自己,才會讓人感動。」周牛莒光分享創作的經驗時說,記著自己的位置,進入到故事中,進到他人的故事中,寫他人的感覺。他也分享在創作《倒影》時,自己沉浸在角色中,憂鬱久久無法釋懷,迫使他停下創作,放鬆自己。

周牛莒光的作品展現了濃厚的關懷與多族多宗教的包容,邀請讀者關注原鄉的原住民小人物,還有偏鄉的身心疾病患者,這些族群往往隱藏在社會的陰暗角落。

桂春‧米雅擁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個人特質與看待世界的藝術視角,她的繪本書《樹上的魚Lokot鳥巢蕨》是首本阿美族傳說與生態知識的繪本書,也是林務局首次以原住民神話為題材的書。她帶領學員進入天馬行空的日常觀察,帶著幽默細膩、敏銳又童趣的描述,彷彿化身為「非人」的存在,觀察著世上的萬物。

桂春‧米雅提到,她獨特的視角與過去成長的經驗有極大的關聯,她曾在漢人的學校被認為是發展遲緩的小孩,因為她從小是在全阿美語的環境長大,一直到進到有阿美族同學的學校後,才開始知道原來學校是怎麼一回事。她從小便有不同層面的洞見,並擁有創造新視角的解讀能力,而土地、萬物與環境能給她無比的想像空間,激發創作。

回復實體舉辦文學營,使學員們得以與眾多原住民創作者、文史工作者或研究者們近距離接觸、提問、走讀,在四天三夜的日常,共同生活。而此次學員也是漢人學員數量最多的一次,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營向台灣島上多元族群的人創造了「敞開性」,邀請我們進入充滿創造力與活力的原住民族文學世界。 (全文完)

延伸閱讀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