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身分法釋憲】平埔族迎新章(上)

(攝影/Dalul)

【編按】曾在台灣生活的平埔族人,因漢人的遷入與通婚,逐漸喪失了身分與認同。然而有一群人鍥而不捨,不曾忘記自己的出身,積極向國家爭取應有的法律身分,終於在大法官釋憲後獲得初步成果。認真探索「我是誰?」,不單只是個人尋根的情感依歸,更是台灣公民社會形塑過程的必經之路。

——總編輯 陳逸凡


意識彼此的存在 成為台灣共同體

【Dalul專題報導】「目前『台灣意識』的發展過程中,西拉雅族群的正名代表的意義以及將來遇到的處境,都是需要討論以及思考的重要議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主委王昭文在10月29日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舉辦的神學研討會中,以台灣人意識與平埔族認同,分享在台灣認同上,出現的脈絡以及未來的思考。

王昭文指出,1980年代,隨著社會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台灣人的台灣意識越來越清晰,想分別於中國意識的想法也越趨明顯。在台灣意識中追求民主化與在地化,是並行的兩個面向,而民族主義的討論,就有台灣與中國兩種不同的思路互相對抗,在對抗中國的意識中,其實最有力,也很好使用的論點就是所謂的「南島根源」。她表示,雖然在1940、1950年代的教育中,國民政府因政治上的需要,教育台灣人是炎黃子孫;然而,到了1980年代之後,為了對抗國民政府的大中國意識,台灣人開始尋找台灣自己的歷史和文化。與此同時,部分台灣人就慢慢導出台灣有南島性、根源於南島的論點,並以「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說法加以闡述成17至18世紀的漢人後代大多有平埔血統,這種影響造成人們把南島根源變為對抗大中國意識的工具。

因為有新的論點可以去區分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王昭文一開始也是感到非常興奮,但她慢慢地開始覺得,以血統論來探討可能會有問題。她說,從歷史中可以了解,過去西拉雅族或是其他平埔族所遇到的情況,是與漢人競爭對抗然後被消滅的過程,從16到19世紀平埔族是越來越弱勢,整個歷史的進程可以說是平埔族的消亡史,「這樣的歷史事實存在時,要怎麼驕傲地說,血統論的論點正當性?怎麼說不必對這些消亡的歷史負責?」

王昭文直言,如果血統論導致的台灣意識走向極端化,那是一個很糟糕的走向,像是在2000年初台灣獨立運動人士沈建德所提的「台灣血統論」,以及醫師林媽利所撰寫的《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讓當時很多人去驗血找尋自己的南島根源,然而從歷史上的經驗可以看見,納粹利用「體質人類學」,以血統來區分人,成了極端的民族主義。她表示,如果要對抗整個大中國意識,應該要採用公民民族主義,就是讓各個族群能共同生存,並在認同上是自由的,重要的是這樣子的認同是不能拿來排斥他人的。

王昭文表示,西拉雅族正名運動經過多人的努力,讓一個被忽視、沒落的族群,成為台南市定的原住民族,間接也影響各地行政單位的認定,地方政府成為一股推動正名運動前進的力量。另一方面,西拉雅族能有好的成果,是因為他們不只追求族群權利,還努力找回自己的文化與語言,用這些成果來創作,發展出獨特的現代西拉雅文化,這才是一個族群有生命力且永續的做法。憲法承認平埔族後,要面臨的是讓這些文化繼續發展而不是停滯,如何去說服社會也是另外一個需要努力的面向,在追求自我認同時,去意識到其他族群的存在,建立一個台灣共同體,而不是各族群自己獨斷自己的路。如何一方面落實自身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去建構台灣群體認同,都是需要思考也是必走的路。


正名運動的過程 也是認同的開始

【Dalul專題報導】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為從神學角度探討台灣多元族群的看法,10月29日在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舉辦「從西拉雅正名之身分認同掙扎經驗談族群」神學研討會,從西拉雅族的正名切入,來看神學如何回應挑戰以及解析處境。研討會主題演講邀請鑽研中國古代史與台灣早期史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前教育部部長杜正勝從歷史研究與神學思考中,做分析與回應。

杜正勝表示,要去談本土神學與西拉雅族正名運動的關係與討論,首先要了解本土神學的發展脈絡與意義,再去談及歷史上對於平埔族的記載,藉由兩個面向延伸不同的討論以及分享。他表示,本土神學研究中心主任黃伯和牧師1980至1990年代以來,已出版多種的本土神學論述,藉此也能從台灣本土神學的系譜中,找出本土神學的脈絡。

杜正勝指出,本土神學是牧師黃彰輝從自身處境下思考信仰的「實況化神學」,也是從台灣人對自身身分的深沉悲哀中產生出的「呣甘願神學」;牧師宋泉盛的「故事神學」,說明聖經當中的故事與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具現,神學必須生活化、具體化,從自身文化的故事中去述說聖經的愛與認同;黃伯和的「出頭天神學」,則建構在前二者的基礎上,從基督信仰和台灣文化之間架構神學的橋梁。

杜正勝從黃伯和的著作中做總和,說明本土神學是根植於苦難的解放神學,這不只是台灣的特殊現象,世界各地的神學也有類似情形,包含婦女神學、北美黑人神學、第三世界神學等。本土神學孕育於歷史文化的信仰角度,透過了解宣教當地的文化,作為闡述聖經信息的素材,不只是引用偤太人的歷史,更要從當地的歷史文化來發掘,本土文化是展現神學的重要工具,所以要展現基督信仰的意義,必須去了解當地的歷史並且透過當地的境遇述說福音。

杜正勝表示,本土神學中的一部分就是族群神學,從族群的角度來看基督信仰,並從今日所談的西拉雅族群的過去歷史,去了解民族的文化以及歷史。很可惜的是,流傳至現在的歷史文獻絕大多數都是外人的記載,是以第三者的敘述為主要觀點,但依舊可以從這些紀錄中看見當時的平埔西拉雅族的生活樣貌。

杜正勝指出,從17世紀起,國外宣教師包含甘治士(George Candidius)、馮秉正(de Mailla)從台灣平埔族的觀察,看見西拉雅族群的民族性與特質;接著中國士大夫時期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環境、生物、原住民的想法,是充滿獵奇並觀光思想的態度來做記載,包括清國人郁永河的〈土番竹枝詞〉、清國巡台御史黃叔璥的〈番社雜詠〉等;後來宣教師甘為霖也同樣在傳福音的過程中記載西拉雅族的種種樣貌,以及在宣教上的困難和文化上的衝突。而這些歷史資料中,絕大多數都是以他人的角度來記載,唯一由平埔族所記錄的文獻,是1885年新港西社(苗栗後龍)道卡斯族人解大賓的〈悲憤詩〉,透過自己的敘述,記錄下被異族統治者驅離流離失所的悲哀。

透過理解本土神學以及平埔西拉雅族的歷史與脈絡後,杜正勝最後提出,當這兩樣東西相互碰撞之時,要如何以本土神學的角度去思考西拉雅族正名運動,主體為何?如何翻轉?要用什麼內容去宣教?這些都是要思考的問題,特別是主體,如果沒有主體存在,就無法翻轉以及使用當中的歷史與文化作為宣教的素材。而主體其實就是族群本身的存在,要如何去認同以及理解並找回,這是很重要的課題,並且也是本土神學要追求的目標。所以在正名運動的過程中,其實也就是認同的開始。


西拉雅族群正名運動大事記

  • 1993年起,平埔族展開文化復興與正名運動,並與當時開始的原住民正名運動共同結合。
  • 1994年8月1日,國民大會修憲將貶義的「山胞」改為「原住民」,並未處理平埔族是否為原住民。 
  • 2001年,全國平埔族召開「如何承認平埔族群公聽會」。
  • 2005年,台南縣政府認定西拉雅族為「縣定原住民族」。台南縣市合併後,承襲認定其為「台南市定原住民族」。
  • 2009年,平地原住民登記被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拒絕,提起行政訴訟。
  • 2010年,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駁回行政訴訟。
  • 2012年12月,西拉雅族親向原住民族委員會申請「平地原住民」身分。
  • 2014年,原民會以不符《原住民身分法》為由,拒絕族親回復原住民身分(僅台南市承認其為市定原住民),訴願亦遭行政院駁回。
  • 2015年,台南市西拉雅族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以求救濟。
  • 2016年,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駁回行政訴訟。
  • 2017年,8月17日,行政院通過原民會《原住民修正法》草案,並函請立法院審議,最終並未通過。
  • 2018年,台南市政府與時任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執行祕書Uma Talavan(萬淑娟)等人不放棄正名,最高行政法院以「限定時間未登記即不具原民身分違法,以及原民身分採登記制由國家給予違憲」發回高等行政法院更審。
  • 2020年,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因此在5月14日停止訴訟程序,向大法官聲請釋憲。
  • 20221028日,「憲判字第17號」宣布《原住民身分法》第2條第2項違憲,必須在三年內完成修正。日治時期戶口名簿本人或直系血親註記為「熟」或「平」,均得以向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申請認定其族群別。

 

延伸閱讀:【原住民身分法釋憲】平埔族迎新章(下)


資料整理、專題攝影|Dalul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