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正義 青年的安居困境如何解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萬人夜宿忠孝東路,居住正義議題在當時已受到社會廣泛注意,然而30年後的今天,問題仍然存在而且更加惡化。七星中會濟南教會「濟南講堂」在11月13日舉辦「安住台灣——居住正義與台灣未來」講座,長老教會總會研發中心特約研究員、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鄭仰恩,他在講座上表示,教會要關心這個議題、參與倡議,但在沒有觸及政策與結構以前,可以號召一群有空餘房子的基督徒成為愛心房東,讓青年不再為了尋找安住之處而感到無助。

鄭仰恩指出,要如何能夠安住下來,這已是青年世代的重大困境,然而解決之道,首先一定要讓居住正義的倡議聲量加大,教會要關心居住正義、參與倡議,除了可以推動基督徒成為愛心房東,願意讓青年向政府申請租金補貼的設籍登記,並且不把租屋稅金轉嫁給房客,形成一個願意幫助青年安住的小規模租屋市場,除此以外,教會還可以更努力的是「合作住宅」的可能性,做出社會的典範;由於教會已經在安養中心這方面有很好的典範,因此是否可能在「合作住宅」也做出典範,教會可以跟這方面有專業能力的單位一起合作。

《無住之島》作者、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廖廷輝,在講座中解釋台灣住屋市場的結構問題,以及可尋改善的政策,但他特別提到「打房價靠社會住宅」的這個說法,是根本性的錯誤。

廖廷輝指出,無論國內外實證研究皆指出,社會住宅對房價沒有抑制效果。他進一步說明,以政大教授張金鶚等在2017年完成研究《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圍住宅價格之影響》,標示了近期興建的公共出租住宅也就是社會住宅,造成周圍住宅價格顯著上漲約1.7%至7.7%,原因是社會住宅內涵的社會福利空間,會對周邊的機能帶來提升效果。

另外,就所謂5%的社會住宅可以抑制房價的這個說法,也是嚴重錯誤,這點可以從香港的居住實況來得到印證。他說,香港社會住宅佔住宅存量30%以上,顯示香港有許多民眾住在社會住宅,卻香港仍然是世界公認的居住地獄,房價比台灣更高、租屋市場比台灣更糟;根據香港政府統計,居住在只有乒乓球檯面積「劏房」的最多人,是月收入平均在2萬港幣的民眾,相當於8萬台幣。

關於「合作住宅」,他說這是屬於意向型社群,透過共同合作,由住戶直接參與及民主決策的住宅生產過程,打造符合需求的居住環境,亞洲國家如日本在70年代後有一波合作住宅運動,南韓則在近年興起此波浪潮,而在台灣,已經有宗教團體來向OURs都市改革組織接洽。

台北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王博賢傳道師,談青年世代難以安住的困境,而且,他以自身研究宗教學的專業背景來說明教會對於居住正義的態度,他認為悲觀。王博賢指出,資本主義下的現代台灣教會,受到資本主義深刻的影響,強調所謂的成功神學,在這樣情況之下的教會並不會在意公義,也就不會在意居住正義,而是只會勸告年輕人「年輕人應該努力啊」或「是你們禱告不夠啊」云云,所以他不認為教會在居住正義方面會做出行動,不過他希望他的悲觀臆測是錯誤的。

另外,宗教組織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心態都是保守,因此宗教組織不會去做開放性的改革力量,所以不會關心居住正義。至於長老教會,他說:「目前看到的長老教會好像是解放性的,或是努力可以改變社會的,但那是歷史的遺產,而且是建基在那時代是對長老教會有利的狀態下。」從宗教組織這個面向,他悲觀認為教會不會關心居住正義,但他希望他的悲觀是錯誤的,而且但願長老教會有先知的眼光,倡議居住正義,甚至實踐作為。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