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基督信仰和現實治療學派

(相片提供/Pixabay)

◉黃力書

現實治療學派認為,傳統的心理分析過於把焦點和問題放在過去成長的經驗,使行為偏差者容易把責任歸咎於環境和他人的影響。因此現實治療強調個人的責任、抉擇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學習。健康的生命主要建立在自我控制,自由和正確的選擇,而做正確選擇的動力是深切知道自己的需求。

心理學家葛拉瑟(William Glasser)認為,人的行為具有目的性,而且主要來自於個人內在的力量,而非出自於外在環境的影響。內在動機的行為是要導向滿足個人的需求。人有四個基本心理需求:生存(survival),求生存的基本需求;權力(power),使用能力而得到成就感;自由(freedom),自由選擇獨立行事;歸屬(belonging),即愛與被愛、分享給予和接受。當人們的行為讓他認知到這些需求可以滿足,他會願意付上代價,學習自我控制、負責任,繼續做正確有意義而合乎理性的選擇。

治療的過程用WDEP來描繪:W是想要(wants),D是作為(doing),E是評估(evaluation),P是計畫(planning)。過程中,輔導者試著讓求助者對自己所應付的責任與代價有更多的體會,深刻領受自己真正的想望,進而對自己的行動更有把握、更有信心。

聖經中有許多的記載,就是現實治療方法的成功案例。大家所熟悉的撒該故事,幫助我們對主耶穌的醫治有更深刻的領受。耶穌成為一個輔導者來改變撒該的生命。從故事的過程進展,明顯看出改變的過程是由撒該確定他個人真正的需要開始。他渴望歸屬感,雖然擁有權力、自由和生存的需求,他是個有產階級,事業成功、財源滾滾,但他孤單,與鄰里社區隔絕,人際關係破裂,因為他賺的是黑心錢。

故事就從撒該的需要開始,進一步採取作為,來滿足他的需求。他選擇了接近耶穌,因為他覺得這是可行的機會,所以他排除萬難要得到這個機會,雖然被別人阻擋,他爬到樹上,看來到村子的主耶穌。這時候耶穌主動與撒該建立彼此信任的關係,關心、尊重、開放、接納。有關撒該過去的惡行與人生的困境和需求,耶穌想必心知肚明,但主耶穌沒有責備,也沒有論斷、定罪,更沒有要求他作什麼事。其實,撒該已經走出第一步: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

耶穌的友誼,讓撒該評估過去的所作所為。他知道過去的行為和價值觀不可以再繼續,否則沒有改變的可能性,歸屬感的滿足也不可得,等於回到原來的困境。因此,撒該計畫將來的作為,而且非常具體,比律法的要求更徹底,將一半的財產與窮人分享,以四倍的代價來還給被騙的同胞。他的生命改變了,他真的能選擇做對的事,控制自己的行為,有自由做該做的事。

主耶穌的角色是接納者,關懷者、陪伴者,祂建立友誼,讓撒該覺得自己被尊重、被信任、被接納,醫治和改變由此展開。耶穌不著痕跡地完成醫治的事奉,比認知學派的輔導者有過之而無不及,真實地展現福音信仰的大能。 (作者為台北中會牧師)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