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糕
當某個人描述自己遭遇的悲慘經歷,或是正面臨著龐大的困難與挑戰,身旁的人聽聞這些事,總是會安慰說:「我懂你的感受。」這就是所謂的同理心。當人敘述自己悲傷的過往時,透過換位思考,讓自己站在對方的視角來體會,並了解到他的悲傷從何而來。
在心理學上,同理心有兩個大類別,分別是認知同理和情感同理。雖然都稱為同理心,但兩者卻因為換位思考的方式不同,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對認知同理來說,透過自身的知識和邏輯來體會對方的感受,而不是從自身的經歷汲取經驗。如果有個人面對喪偶之痛,其他人不見得真的體會過伴侶離世這種事,但可以從知識和智慧中尋找到「身邊重要的人死去」是什麼感覺,從而產生同情。認知同理無法直接把自己放在另一個人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但能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理解對方的心態與想法。與認知同理相對的,情感同理的概念就很簡單。
情感同理是從自己的記憶中,挖掘出相同的經歷,並得到相同的情緒感受。同樣以喪偶為例,一個真正體會過喪偶之痛的人,大部分都能切身感受到其他有相同經歷的人的悲傷與痛苦。然而怎麼可能有一個人能夠完全體會另一個人的情緒呢?所謂的同理心只是尋求一種近似的情感投射,並把它當作理所當然。當一個人在敘述自己的故事時,這些發生在身上的所有一切,在心頭留下的所有傷痕,都會被聽者簡單解讀成:他現在很難過。
從認知同理來說,雖然透過知識和經驗來試著體會對方的情緒,但再怎麼揣摩也依然是想像。試著想像自己體驗過這些事情,終究和真實經歷過有差別。而情感同理存在的差異更容易遭到忽略。如果有個人在年幼時就失去母親,那這個人和另一個媽媽活到百歲高齡離世的人,也無法擁有共通的情感,縱使從邏輯上來說他們都面對喪母的經歷。
一個人的情感在別人眼中,很有可能被大幅的簡化和概括,所以才能輕易說出:「我懂你的感受。」而一個人的悲傷也和另一個人的悲傷不盡相同,所以讓「我懂你的感受」這句話變得薄弱而無據。雖然這麼說,但同理心的本意不是擁有相同的情感,而是能透過同理而鼓勵人們做出善舉。就像是在公車上看到老長輩就讓座,雖然自己不見得當過老長輩,但因為理解年長者無法久站,所以發揮同理心禮讓座位。
縱使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別人真正的感受,但還是能透過同理心,給予更多的寬容或關懷。而嘗試透過別人的角度來看待世界,也能拓展自己的視野和見聞,讓心胸與價值觀變得更加寬闊。 (作者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