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綜觀人類社會進程,許多跨時代轉變,都有青年參與的身影。台灣史上首次修憲公投複決,同樣與年輕人息息相關。即便通過門檻極高,仍標誌著台灣社會對公民參與、世代正義、資源分配、修憲制憲等議題探討,逐步邁向成熟穩健。祈願民主時代的每位公民,樂於用選票表達看法。

——總編輯 陳逸凡


【邱國榮專題報導】2014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參與「18歲公民權推動聯盟」,當時擔任總會青年幹事的牧師鄭君平表示,從普世潮流、台灣社會習俗及長老教會定義青年等角度看,18歲擁有公民權這件事已是無庸置疑,而且社會與教會都要進步,一定要納入年輕人的眼光。

鄭君平指出,全球已有近九成的國家,人民滿18歲就有投票權,台灣至今仍要年滿20歲才能投票。他表示,台灣的投票權落後於世界潮流,甚至奧地利、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已經將公民權的年齡下修到16歲。另外,在視為成年人的文化方面,偤太人的年紀是滿13歲,台灣原住民族是大多在16至18歲,台南人則有「做16歲」的習俗。至於長老教會,沒有規定堅信禮的年紀,然而鄭君平以他14歲即接受堅信禮為例指出,從此就是教會的陪餐會員,有選舉與被選舉為執事的權利,且擔任兩任執事後得被選為長老。

(相片提供/鄭君平)

鄭君平表示,世界各國包括台灣,參政的年紀越來越年輕,足以證明青年人具有參與公共政策的能力,何況世界進步的速度已經飛快,40多歲的壯年人幾乎趕不上青年蒐集與整合資訊的速度,就更別提中老年人。因此,讓年輕人有決定未來世界的機會,參與公共政策的決策,這是非常合理。

「年輕就是沒有包袱,對現代科技與現代文化的熟練,都高於比他們年紀長的世代。」鄭君平說,青年可以提出很多長輩想不到的辦法與眼光,社會要進步,教會要進步,都一定要納入年輕人的觀點。

鄭君平表示,長老教會研發中心〈從PCT青年現況看青年牧養的重要〉一文,其中一段提到:「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法規》,教會『少年團契』的組成年齡為11至16歲,『青年團契』是17至40歲,『社青團契』是20到40歲。因此,長老教會青年的年齡定義便是從11至40歲。」

鄭君平表示,總會青年的組成,是來自各個中會的青年事工部的部長,然而他任職總會青年幹事期間,仍有少數中會的青年部長年紀超過40歲,並且有超過半數的成員是牧者,「其實我會希望委員的年紀是青年,而且是平信徒或長執,或是20歲以下同工來參與委員會。」

鄭君平指出,反對18歲公民權的理由,最常見的是認為太年輕、不夠成熟、容易被騙。可是假消息卻是在LINE的大人群組裡充斥著,因為沒有善用自媒體的文化,因而辨別假消息的能力比年輕人低,更容易受到誘惑與煽動,所以容易受騙與受誘惑,應該跟年紀的關係不大。對於反對者,他表示若想想自己回到18歲要去投票的情境,應該都會認真思考該如何投下自己手中的神聖一票。

系列專題報導:【深化民主促轉大人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