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按】1992年第4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訂定每年的12月3日為國際身心障礙者日,邀請全世界的國家為落實障礙者的人權與尊嚴來努力。台灣有許多社福團體,長期致力相關議題的倡議,在基督信仰上,亦有「障礙神學」提出諸多省思,期許在身心靈上,將無障礙落實到每個角落。

——總編輯 陳逸凡


撕下弱勢汙名標籤 邁向共存共好社會

(相片提供/樂山教養院)

【林宜瑩專題報導】每年12月3日為國際身心障礙者日,《身心障礙權利公約》(CRPD)以人權尊嚴為優先考量,希望身心障礙者回歸家庭、社會,於社區正常生活,而非居住於全日型的照護機構。從2015年擔任樂山教養院院長至今的張嘉芳指出,這是立意甚佳但過於理想的情況。現實狀況是,重度以上身心障礙者的生活起居、護養療治都需要他人協助,對其家庭經濟、成員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因此,短時間內,台灣社會要停止全日型機構式的照護仍有相當的困難性。

張嘉芳表示,所謂的身心障礙包含範圍很廣,有精神、肢體、心智等各種不同障別的障礙者。當障礙者沒有智能上的缺損時,較能明確表達甚至爭取自身權益;反觀,如樂山教養院的院生屬心智障礙的類別,院生較有困難表達與爭取自身權益。因此,更需要社會大眾的關心、認識、支持與接納。

張嘉芳坦言,若說社會大眾「歧視」身心障礙者,可能稍微言重了點,但不可否認的是,對身心障礙者「不夠友善」是確定的,因為當身心障礙機構要在社區落腳時,常遭社區居民以房價會跌、安全有慮為由抗議或反對,「這種情況真的是屢見不鮮。」她說,在所有弱勢族群中,心智障礙者其實是最單純善良的,假使社會大眾連心智障礙者都無法接納,更遑論長期背負汙名化標籤的弱勢族群。然而,社會原本就應該是多元共融,共存且共好的。

張嘉芳表示,近幾年來樂山教養院一直致力以藝術畫展來與社會溝通,除了讓「樂山天使們」能更頻繁地接觸社會大眾外,更希望社會大眾能認識到他們的藝術天賦,而非僅關注於障礙。多年下來,樂山天使們也多能以藝術家自居,生活過得快樂、自信又滿足。

雖然因應《身心障礙權利公約》的精神,去機構化的遠景喊得震天價響,但張嘉芳仍要提醒,目前台灣居住於全日型機構中的重度心智障礙者,其實才占約心智障礙者的5%,社區式服務不足,近90%的心智障礙者仍未與障礙福利服務接軌,他們的生活品質如何?是否受到友善照顧等,才是現階段更應重視的問題。

每次遇到家有心智障礙者的朋友,張嘉芳總是積極鼓勵家人應盡量協助他們與心智障礙者福利服務接軌,無論是小作所、日間照顧、庇護工場或全日型機構,至少能有專業的課程提供及訓練。若只是留置家中,情況最好的也只是獲得生理需求的滿足與溫飽,這才是嚴重忽略心智障礙者社會融合及參與的權益。

近年因疫情與台灣勞動市場結構改變,全日型機構的照顧人力愈來愈缺乏,缺工仍是全日型機構最頭痛的問題。張嘉芳表示,樂山教養院日前錄用一名年逾七旬仍充滿活力的退休教師,讓所有教保同仁都很受激勵。她表示,只要有心、願意承擔照顧最微小弟兄姊妹的人,都非常歡迎加入服務的行列,一起有份於服務天使如同服事主的聖工。


接納所有人的需求 打造友善用餐環境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專題報導】屏東縣政府自2015年起建置「屏東友善餐廳」,並委託平安基金會經管屏東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辦理屏東友善餐廳計畫方案,培訓身心障礙者成為「屏東友善餐廳特派員」,經訪查及宣導來普及友善環境理念。屏東障福中心社工陳子嫻和曾任友善特派員、現任屏東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中心社工楊鈴評在受訪時談到,實際走入社區與店家交流後,發現友善的店家事實上不少,只是有時候因條件限制而無法盡善盡美。她們盼望透過持續推廣友善理念,營造所有人都能自由選擇並達成想望的社會。

陳子嫻說明,其實不少縣市政府都曾經推動「友善餐廳」,但餐廳流動率高,資訊匯集和更新可能趕不上關閉或開幕速度,因此要長期推行計畫並非易事。屏東縣的友善餐廳名單主要來自障礙者提供、民眾推薦和業者自薦,還有陌生訪視模式:選出特定路段,請特派員在該範圍內觀察與訪視店家。

訪視主要有四項標準:斜坡道不超過20%、出入口寬度達70公分、室內通道寬達70公分、桌面高度70公分。訪視時亦會詢問店家是否提供其他友善支持服務,例如免費網路、輪椅充電、菜單介紹等。陳子嫻表示,現在的做法是公開資訊,讓障礙者依照其能力和意願選擇,而非在調查和審核階段代為決定。

楊鈴評則介紹自己在實務方面的看見。有些店家因為空間有限,加上是早期建築,因此洗手間空間較狹窄、門檻也高,肢體障礙者使用較為不便。至於聾人與盲人,因為現在有手機等科技輔助,所以聾人可以用純文字或語音逐字稿軟體與店家溝通,盲人則可以使用拍照後語音讀字的軟體來了解菜單品項。不過中心也在考慮合作易讀菜單,這樣對長輩、兒童和心智障礙者都更便利。

陳子嫻點出,其實很多時候友善空間取決於實際能運用土地和空間大小。例如,大型購物商場和量販店的無障礙設施通常較為完善;有些店家因主打團客桌菜,因此空間本就足夠,出入口的斜坡道夠長、坡度不會太陡,餐廳地面平坦、桌椅可自由移動,廁所蓋在戶外、空間充足且加裝扶手。

但陳子嫻也曾看到公辦民營的餐廳,室內無障礙廁所用來囤貨,戶外廁所則為管理方便而上鎖,使用需另外聯繫管理單位;她相信這些例子並非個案,或許觀光區容易有類似問題,這也是在逐漸蔚為主流、各地方政府力推的「友善旅行」趨勢中應多加思考的。

每個人有各自的需求,不只是身心障礙者,陳子嫻和楊鈴評指出,年長者也可能是輪椅族,孕婦、兒童、受傷而暫時行動不便的人,也都需要友善環境。「所以,不只是為身心障礙者,是為了『所有人』打造友善環境。」

「很多時候,歧視是在自己心裡,不是在別人心裡。」楊鈴評表示,友善的人其實不少,也或許是因為資訊通達、風氣改變,民眾對不同的群體有更多接納,「所以我們更要踏出去。」

 

系列專題報導:國際身心障礙者日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