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力抗世界雖費力但值得

(相片提供/Pixabay)

◉李瑞娟

上完課,得知J夫妻都罹患世紀之症:先生是阿茲海默患者、太太是巴金森氏患者。但最近從先生的課堂反應來看,顯得愈來愈嗜睡、對話語溝通漸漸沒有反應。我心裡有一個警訊,覺得可能需要問一下狀況,才得知J夫妻倆正進入一個壞的循環中。隔週的課堂上,我趁著基礎單元的舒壓練習中,向長者們說:「大家都有很多煩惱,你的煩惱不只是你個人的,也有可能是別人的煩惱,如果你願意說出來,那問題已經解決一半。」

有兩位同學發言,一位說脖子痛去拉筋、一位說去拉腰,我告訴他們,「講出來」跟「抱怨」是兩種不同的情緒表達方式。講出事實,讓別人知道你的需要,適時讓幫助和關懷的力量可以介入,這樣的溝通是正向的;抱怨,則是一進診所就先跟護理師說:「哎呀,我老了,不中用了啦。」這會讓周遭的人不知所措,而自己也沒得到什麼幫助。所以抱怨的話對人是沒有幫助的。

我說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家裡有一個人得失智症,為了不讓他亂跑,就讓他吃藥,讓他睡覺,一開始照顧者的壓力減少了,感覺非常良好,因為病人變得乖乖的。但完全隔絕外界的做法,會導致長者逐漸失能,可能原本只是想偷閒一下,但因為嚐到甜頭,而漸漸投降,進入了壞的循環。到最後,照顧病人的工作愈來愈困難,只能繼續加藥,病人一天睡23個小時,最後只能送安養院,失能速度之快超乎人的預期。

下課後,我思索這件事,在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對人的挑戰》第12章中,看到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羅馬書12章2節a)的提醒。田立克說,人不只能效法某個團體,而且,亦能效法自己,「革命者,可變慣自己成為一位革命家,俾使他為失了他自由,而成革命效法主義者。同一方面,某人可以效法某個人冷峻無情儀態,或者效法嘲謔譏諷,或者刻薄寡恩,或者完全論,或者某人自身的空虛。」

或許,人在成長過程中,早已漸漸效法這個世界,尤其醫學進步後,生病就找醫師,卻沒想到除了看醫生之外,也要同時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和作息。最明顯的例子是家中有長者生病,就自然地把他當成沒有生產力的人(廢人)般,在自己的言行上出現睥睨和不耐煩的語氣。甚至不多加考慮就直接送養老院,「因為大家都這麼做!」

養老院很好,但不能取代設置養老院的初衷,就像台灣設立許多安親班,原本是「幫忙」家長的不便,但現在竟成了雙薪家庭的主流,替代父母的教養職分,令人不勝唏噓。但世界的做法是如此,要力抗世紀的做法,除非我們是清醒的,否則要力抗社會習慣的洪流,出的力氣需要很大。但是,有說總比沒說好,至少我提醒了這對長者,他們聽不聽,就只能禱告交託了。

後來,我也告訴坐在教室裡的其他長者:「J是我們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我們在班上怎樣對待J,我們回家就會怎樣對待我們家人;你在班上看我怎麼對待同學、你回家也會怎樣對待家人。因為老師是具有指標作用的,你們也是家中的長輩,你們在家裡也是有指標作用,你怎麼做,孩子、孫子都在模仿你,所以不要小看自己。」這些工雖會很費力,但值得花時間,因為不只家族兒孫會記念你的榜樣,上帝也會記念你所做的默默付出。 (作者為發光傳媒主編)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