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搭起世代的橋梁

(相片提供/Pixabay)

◉天風

你是否曾聽過或說過:「你們都不知道自己多幸福,以前我們有多辛苦!」「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在想什麼?」美國心理學家特溫格(Jean M. Twenge)研究世代差異超過27年,寫了一本《I世代報告》分享她的觀察。本書並非一味袒護哪個世代,而是希望了解不同世代,使人們能了解彼此的需求,共同踏出一片新天地。

特溫格介紹到,I世代(約1995~2012年出生)是網路原住民,從青少年時代開始,手機與社群媒體占他們的生命一席之地,他們的人際互動方式就變得跟以往的任何世代都不同,就算是最靠近I世代的千禧世代(約1980~1994年出生)也跟他們有不小的差異。

特溫格提醒,世代區別類似光譜,沒有絕對的界線,並非在哪一年出生就一定是那個世代。此外,世代的形成,跟當時的背景有相當大的關連,包括社會環境、政治背景、經濟狀況等。她強調,當某個事物變得有別於之前的世代,也不代表好或不好,人們不應該輕易評斷,而是盡力了解彼此的差異,尊重雙方的需求。

世代差異不管是哪個年代都會有,即便是一樣為網路時代的千禧世代跟I世代,也會有隔閡與彼此看不習慣的部分。啟點文化諮商師楊嘉玲根據她的專業提出一個反思:X世代「奴性」(比較容易接受嚴苛的要求)較高,如果想責怪千禧世代或I世代,是否他們做的某些事情,X世代心裡其實也想做,但因為自己做不到,於是對他們生氣?她也鼓勵I世代可以試著把自己的心靈問題說出來,也許在長輩的經驗中,這些情緒都有很好的方式能夠解決;長輩若能與I世代打好關係,其實很多問題都能藉由熟悉網路的I世代,找出很多解決方案,「其實我們都是彼此需要,這也是我們共同存在的重要意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0月時,舉辦了分區座談會聚焦青年宣教,北部場邀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授徐敏雄分享。他提到,牧長若能了解現代青年在擔心什麼,真誠地關心與交流,才有可能縮短教會與青年的距離。筆者也認為,當我們放下批判,試著多去傾聽與了解,才有可能更好地拉近世代間差距,減少衝突,發現彼此是互相需要的。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